"還記得古人修竹簡的法子嗎?"範陽從工具箱取出彩色标簽,"先辨其源,再理其序。我們先把所有線纜都标記清楚,哪些是電源線,哪些是視頻線,哪些是音頻線。"他将每根數據線貼上不同顔色的标簽,按照功能重新排列,又用絕緣膠帶包裹好裸露的線頭,用紮帶将多餘的線纜規整好。當他輕輕按下開關,幕布上終于出現老唱片修複的動态影像,畫面中,破碎的唱片在虛拟針線的穿梭下重新拼合,宛如重生,還同步播放着修複時的現場錄音和專家講解。
展覽當日,展廳裡人頭攢動。李阿婆坐在鴛鴦帕展櫃旁,戴着老花鏡給孩子們講述當年和老伴的故事:"那時候啊,一封信要走半個月,他在信裡說看到鴛鴦就想起我,我就把這塊帕子繡得更仔細......"林遠山帶來的設計師們不時駐足拍照,低聲讨論展陳細節:"這個對比展櫃設計太妙了,修複前的殘破和修複後的完整一目了然。""還有這個互動裝置,讓參觀者自己拼接虛拟唱片,太有參與感了。"範陽站在角落,看着人群中蘇晚忙碌的身影。她正耐心地教一位老人使用互動設備,發絲垂落額前,在暖黃的燈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澤:"大爺,您看,點擊這個按鈕,就能聽到當年的戲曲唱段,還能看到老戲台的照片呢。"
"範先生構思精巧,"林遠山不知何時走到他身旁,目光落在動态修複影像上,"将冰冷的科技與溫情的故事熔于一爐,倒像是在寫一首立體的詩。既保留了傳統文化的韻味,又融入了現代科技的便利,這種創新真的很少見。"範陽望向展廳中央的老唱片轉盤,指針輕輕轉動,發出細微的嗡鳴:"不過是讓物件開口說話,就像古人刻石留痕,今人以光為筆。這些老物件本身就有生命,我們隻是幫它們煥發新生。"
暮色降臨時,範陽正在整理留言簿。歪歪扭扭的字迹裡,有人畫下老唱片的簡筆畫,也有人用鋼筆寫下對祖輩的思念:"看着這些老物件,想起了小時候奶奶給我講故事的時光。""原來修複不僅是修補物品,更是守護回憶。"最後一頁夾着張淡粉色的便簽,是蘇晚的字迹:"原來冰冷的機器也能傳遞溫度,就像你總能讓平凡的日子開出花來。和你一起工作的日子,讓我對'傳承'兩個字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期待未來能和你一起做更多有意義的事。"窗外飄來細雨,打在展廳的玻璃穹頂上,與老唱片播放的《夜深沉》旋律交織在一起。
範陽将便簽小心夾進日記本,剛要起身,就見蘇晚抱着文件夾匆匆走來。"省非遺中心發來邀請,想把咱們的修複技藝做成紀錄片,"她的眼中閃爍着興奮的光芒,"拍攝周期大概要三個月,會跟着記錄每個修複過程,從前期的檢測、制定方案,到具體的修複步驟,再到最後的展示。不過這也意味着我們這段時間工作會更忙,可能要經常加班,你覺得咱們能行嗎?"話音未落,趙大姐舉着手機闖進來:"範哥!老張爺爺的後人看到展覽,送來一箱老樂譜,說要捐給咱們!裡面還有很多手稿,保存得特别好,就是有些受潮了,咱們得趕緊處理。"
望着滿室的熱鬧景象,範陽想起《物志》中的句子:"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非一日之功。"他轉身看向展廳,老唱片仍在緩緩轉動,李阿婆的鴛鴦帕在燈光下泛着溫柔的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