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連鎖業務拓展到新城區時,遭遇了本地超市的激烈競争。對方推出大幅度折扣,試圖擠壓新店生存空間。範陽沒有選擇正面降價,而是帶領團隊走訪周邊居民,發現大家對食品安全和新鮮度格外關注。他立即與本地農戶簽訂直供協議,在店内設置"溯源牆",用圖文展示每樣食材的産地和采摘時間。同時,他推出"食材盲盒",将每日剩餘的新鮮食材低價打包銷售,既減少浪費,又吸引了節儉的居民。
一天,店内來了位外國遊客,因語言不通急得滿頭大汗。範陽用自學的簡單英語詢問需求,得知對方想買具有中國特色的伴手禮。他沒有直接推薦昂貴的禮品,而是帶着遊客逛遍整個店鋪,耐心講解每件商品背後的文化:從青花瓷杯的繪制工藝,到傳統糕點的寓意。最後,遊客不僅滿載而歸,還在社交媒體上發布長文稱贊這家"有溫度的便利店"。
随着業務版圖擴大,範陽開始考慮培養儲備幹部。他制定了獨特的培養計劃,将新人安排到不同崗位輪崗,要求他們每天記錄工作心得。每周的例會上,他不直接點評,而是引導大家互相分享經驗,就像古代的書院講學。"每個人看到的都是一面鏡子,"他在會上說,"多聽聽他人的見解,才能照見自己的不足。"
深秋的夜晚,範陽坐在書房裡,面前攤開着便利店的年度規劃和平台的升級方案。硯台殘片旁,放着蘇晚送給他的新毛筆。手機突然震動,是環衛工老張發來消息:"小範,今天有個小夥子說看你幫我們,他也想給流浪貓搭個窩。"範陽看着消息,嘴角不自覺上揚。窗外,城市的燈火依舊璀璨,他知道,每一次微小的善意,都在為這個世界增添一抹溫暖的墨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