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必勝,大漢必勝”,将士們渾厚壯烈的聲音響徹在滿目瘡痍、戰火紛飛的泾州城中,大漢将軍李紹清率領李家軍,經曆倆個月的糜戰,終于在今日砍下了吐蕃軍隊将帥達康的首級,大漢士兵看到敵人将帥首級被砍,皆士氣高漲,揮舞着大刀,激動大叫着,朝僅剩餘三瓜兩棗的敵寇砍去。
吐蕃士兵看着将帥達康的首級被李紹清取下,原本就苟延殘喘的軍隊直接土崩瓦解掉,軍隊潰不成軍,頃刻間軍旗已倒,将帥被殺,吐蕃大勢已去,這場曠日持久的血戰終以大漢取得全勝落下帷幕。
而後的局面是,少數不怕死有血氣的吐蕃士兵,戰鬥到最後一刻,刀刃都被砍得坑坑窪窪了,耗盡最後一絲力氣倒在了威風凜凜的漢刀下,也算為國盡粹了,多數怕死的士兵,扔下手中武器,雙膝跪地高舉雙手表明降意,願降于大漢,甘做戰俘。
在吐蕃戰敗後,新繼位的少年吐蕃王,表達了不願戀戰的态度,不少激進派吐蕃大臣勸解年輕的王上要警記先王統一中原的遺願,應繼續出兵攻打泾川條線,待擊潰泾川線,便直入京津冀,圍攻北京,破京城,殺進皇宮,取大漢皇帝首級,推倒大漢統治,吐蕃國一統天下,以寬先王的在天之靈!
“父王曾說不愛戴子民的君主,非仁君,吐蕃與大漢這場戰打了數十年了,難道還要繼續讓邊陲的子民再受戰争的苦難下去嗎?”年輕的王上如是說。
“王上,吐蕃子民乃千年遊牧民族,英勇善戰,非手無縛雞之力的漢民有所比,吐蕃國土能有如今的廣袤,乃先祖們率兵出擊了十幾年的成果,王上應為吐蕃後代子孫們考慮,不能安一時之逸,舍大國宏圖!請王上多思慮!”吐蕃大軍師次仁旺俯身叩首道。
“次仁旺,本王知你一片忠心,本王已決定不再攻打大漢邊防,拟與大漢約定戰和,已派去使者詳談,此事已成定局,無需再議!”
“王上!”,聽此話,次仁旺擡頭望着已背對他的年輕吐蕃王,少年的身形不似先王魁梧,但讓人似覺得是有先王的幾分威望。
*
戰敗後第三日,吐蕃派出使者帶領裝載黃金珠寶的十餘輛車馬至泾洲城下,為首的使者立于泾州城門口,行抱拳禮擡頭往城頭處高喊:“吾乃吐蕃使者阿布贊,特奉大王之命,與大漢求和,望大漢李将軍能賞面和談!”
阿布贊在說完這幾句話後,城頭處的士兵不見有任何動作,仍舊矗立在那,仿佛一尊雕像,這不禁讓阿布贊的額頭冒出幾滴冷汗來。
大雁的嗚咽聲在天空劃過,整個場面靜的可怕。
忽而,城牆上傳聲兵傳話而來,聲音隐約從城中傳來,一個傳聲兵跑向另一個傳聲兵,“将軍有令,開城門,請吐蕃使者進城!”,這句話由遠及進,被一個個傳聲兵傳過來,聲音回響在城内,最終站在城頭中央的傳聲兵接至最後一棒,機械式的向阿布贊重複喊道:“将軍有令,開城門,請吐蕃使者進城!”
一語畢,脩地,老舊的城門被緩緩打開,發出滋呀滋呀的聲音。
城門緩緩而開,阿布贊聚精會神的盯着城門,門縫越打越開,映入眼簾的是一位男子的身影,而後跟着幾位士兵,“這該,該不會是李紹清将軍吧。”阿布贊心中思索道。
随着城門的大開,領頭男子的面容也清晰明了起來,男子膚色略黑,歲月在其臉上留下了痕迹,一眼就看出是位中年男子。“這是位中年男子,不是李紹清。”阿布贊意識到。
領頭的這個中年男人是李紹清的心腹楊轶,楊轶此次奉李紹清的命令,特地接吐蕃使者進城詳談戰和事宜。
“使者大人,吾乃漢軍副将楊轶,受将軍之命,請大人進城!”,楊轶看向阿布贊,抱拳行禮道。
“楊大人,不必多禮,今吾受王上使命,特來拜會,吐蕃乃貧瘠之地,無珍貴特産所出,特奉上十六輛珍寶馬車,以表誠意。”阿布贊亦抱拳行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