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不活該,但不聰明。文化可以喜歡,但沒必要在敏感環境裡挑戰大衆情緒。”
A:“那如果真有人穿和服上街,别人可以強行扒掉嗎?”
B:“當然不行!這是違法行為。”
A:“但他們說‘穿和服就是辱華’,所以‘教訓’她是愛國行為。”
B:“荒謬。如果穿和服違法,那法律早就禁止了。既然法律沒禁止,任何人無權用□□幹涉。”
A:“那如果她就是在抗戰紀念館門口穿呢?”
B:“可以勸阻、可以舉報,甚至可以批評,但動手就是違法。愛國不是流氓行為的遮羞布。”
A:“可網上很多人支持扒衣服的人,說他們是‘正義’的。”
B:“那是因為他們躲在屏幕後面,真讓他們自己上去扒,99%的人不敢。真正的愛國是建設國家,而不是欺負同胞。”
A:“那如果現實中遇到這種人,該怎麼應對?”
B:“還是分情況。如果對方隻是口頭批評,你可以選擇冷靜回應:‘我喜歡的是文化,不是政治,就像你喜歡美國電影不代表你支持美軍’。或者避免争吵,直接說‘我們觀點不同,沒必要争論’。
如果對方試圖□□幹涉,你可以選擇立刻報警,這是人身侵害。同時錄像取證,防止對方反咬一口。如果是在網絡被攻擊,不理會,極端言論往往是為了激怒你。這時候可以舉報惡意言論,讓平台處理。”
A:“可這樣會不會顯得太‘慫’?”
B:“真正的勇氣不是對罵,而是不被情緒左右。魯迅說過:‘辱罵和恐吓決不是戰鬥。’”
A:“可有些人說,喜歡日本文化就是缺乏‘文化自信’。”
B:“真正的文化自信,是包容并蓄,而不是閉關鎖國。”
A:“怎麼說?”
B:“唐朝人穿胡服、聽胡樂,沒人說他們‘不愛國’,因為唐朝足夠強大。隻有弱者才會恐懼外來文化。”
A:“那為什麼現在很多人這麼敏感?”
B:“因為曆史傷痕還在,加上網絡極端化,很多人把‘反日’等同于‘愛國’。”
A:“那正确的态度應該是什麼?”
B:“區分文化與政治,喜歡動漫≠支持軍國主義。尊重曆史,但不被仇恨綁架,我們可以銘記曆史,但不該遷怒于普通文化。用實力證明自己,中國越強大,越不需要靠抵制外來文化來證明愛國。”
A:“所以,看日漫、穿和服本身不賣國,關鍵是怎麼看待、在什麼場合做?”
B:“對。真正的愛國,是讓中國變得更好,而不是靠欺負同胞來表演‘忠誠’。”
A:“那下次再看到有人罵穿和服的人,我該怎麼說?”
B:“告訴他:‘如果你真愛國,就去好好學習、努力工作,别把時間浪費在欺負同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