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S的戰隊訓練基地在市郊的一個創業園區裡面,窗外總是陽光晃眼。落地窗外泛白的光線照進來,把戰隊logo映在地闆上。
一開始沒人說話。
複賽階段第一天,熱身訓練剛結束,鐘可彬照例坐在中間的白闆前開始調戰術,嗓音不急不緩,韓語口音讓他講“路線”時總帶點柔糯的尾音。
“zip,前幾天你不動是怕節奏炸了,現在太主動又容易孤立。”
遊煥手指在桌面上輕敲,沒吭聲。趙天泊坐他左邊,低頭喝水,耳朵卻一直動着。他們之間的氣氛安靜,但不再緊繃。
陳思源插嘴:“哥我覺得這節奏還行,煥哥打得兇,咱們就要敢打敢跟。”
費弧皺着眉說:“敢跟也得看視野和時間點。”
鐘可彬揮揮手:“好了好了,咱又不是讀秒機。”
衆人笑出聲,氣氛松了一些。
這次不同于春季賽時的低谷——那時他們像是五條軌道上的車,各自跑得快也撞得兇。現在雖不是最默契的時候,但總歸朝一個方向在努力。
趙天泊的轉變是關鍵。
他不再針鋒相對,反而是每天第一個坐進訓練室,自己複盤一遍再等隊友來。遊煥知道,這人不是想變溫柔,隻是他真想赢了。
他們對線結束後回城的一波操作改得更清晰。趙天泊會先口頭說:“準備抓下,zip你能配嗎?”
遊煥點頭,話少了,回應更快。他心底的“我必須出彩”變成了“我們必須打赢”。
某天晚上訓練結束,遊煥坐在椅子上喝水,趙天泊走過來,碰了一下他肩膀。
“zip,你那波辛德拉閃現接E挺帥的。”
“是吧。”遊煥歪頭,笑了笑,“不過不是你先把節奏轉開的,我也沒機會。”
趙天泊撇嘴:“就誇一句,你至于。”
就這樣,兩人開始了屬于職業選手之間的那種默契——不是熱絡,不是兄弟情,而是你知道他能頂,我知道你會跟。
阮見木在解說席上看着FIS比賽時,也能感覺到這點變化。
他沒有像某些解說那樣在選手交手時煽情誇張,而是挑準了那一波關鍵團戰,說了句:
“FIS最近的調整方向很明确了——中野聯動打穿上半區,節奏不一定快,但控制力更強。”
後台,遊煥拿着教練發的總結稿皺眉:“這韓式中文寫的太擰了。”
趙天泊在一旁說:“我幫你翻譯成東北話?”
“你閉嘴。”
他們赢了一場又一場,不是那種一波打穿的碾壓,而是耐着性子慢慢打,站位、決策、反應,節奏越來越穩。
外界的聲音逐漸轉好。彈幕也從“zip又想C又想送”變成了“最怕哥終于找回了感覺”。
而在這整個過程中,阮見木始終沒有插手太多。他坐在舞台一角,看着那些日漸穩定的操作、整齊的撤退語音、和比賽結束後那句“好樣的,兄弟們。”
他知道——他們正在變強,而且,是一起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