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滿忙去屋裡沏了茶,給幫忙運過來的幾位閑漢各送了一杯。小娘子笑語盈盈,幾位也樂呵呵的接過。滿滿付了每人十文工錢。蘭嫂子和老丈幫着滿滿一起把家具都歸置好。不一會兒,小鋪子就煥然一新了。
一樓原先就是鋪的青磚,現如今放上了四張锃亮的石料木桌。滿滿一拍腦袋,徑直跑到隔壁鮮明花肆,買了八盆大小不一的盆景。四張桌子形狀不一,大小也不一,各居一角,便自成一方風景。長而方的桌子最大,故而莊重得體,一旁放置一個大而長的花盆,其中用幾塊灰色的太湖石掩去土色,栽上南天竹,清雅又古韻。另一旁是一張小圓桌,則在桌上置一鈞窯花口瓶,其中插上應季鮮花,粉白相接,好不迤逦,旁邊又放一架子,架子上置一盆花,花枝斜倚旁出,自有一番美感。
這兩個小隔間都用竹簾隔開,各有情緻,竹簾上又挂字畫,更添文氣。
隔間之外的空地,則齊齊整整放上兩張大長桌,每桌可圍坐十二人,則做平常接待之用。
最後一張桌子是矮腳長桌,桌腳做成幾字形,更有一番雅緻,滿滿把盆景在一樓放好,又把長桌至于二樓,打算改日再進行布置。
這一趟下來,滿滿已經花出去五十貫,即便她絞盡腦汁,花錢也花的摳摳搜搜,但還是把自己這些年的打拼全部投資進去,隻留下來袁家二老的棺材本。滿滿隻能扶額感歎,在京城活下來當真是不容易!
趁着這功夫,蘭嫂子已經幫滿滿把鍋碗瓢盆洗淨。袁大哥也回來了,三人在桌上坐定,隻等滿滿開飯。
在回來的路上,滿滿便決定好了今晚的飯菜。臨安城乃行在之地,各色美食琳琅滿目,應有盡有,她一個小小食肆,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招攬顧客?滿滿出身禦膳房,精通皇家各色美食,甚至知曉每一道菜背後的故事,但作為一個平頭百姓,卻很難有機會品嘗。本朝人信奉“食不厭精,脍不厭細”,這些皇家美食,其中一些,無非是烹饪難度大,但食材确實季節中應季的野味,至于難度嘛,對于滿滿來說,早已不在話下!
她的第一步,便是抓住這些普通百姓對皇家美食的好奇,繼而抓住他們的胃!
今日先找回手感,三道小菜:山家三脆,椿根馄饨,松黃餅。
滿滿先往盆中放入五兩面粉,三兩松花粉,七錢蜂蜜,糅合均勻後放在一旁發酵。
春天是吃筍子的季節。竈台便開在院子裡,從一樓的鋪子裡略略擡頭,便可看見竈台前挽起袖子的滿滿。手起刀落間,筍子已被切成條狀,放入陶罐中,加入三錢粗鹽,一把松針,武火滾水,大勺起落間焯水三十息。又在枸杞頭中撒入細鹽,輕輕揉搓,定住味道,依舊武火滾水焯十息,又從井中打一盆涼水,冰鎮定色。最後拿出一把幹香蕈,隔水蒸煮。這便是山家三脆中的三味了。
趁着這個功夫,滿滿一道手把醬汁調好備用。豆豉舂碎,取汁二匙作底味,蝦子醬油半匙、鎮江米醋一匙增鮮,嫩姜芽切米粒大,木臼輕搗出汁添上辛香,最後胡麻油五滴使得醬汁潤口。待香蕈蒸好,用醬汁拌勻三味,此菜就做完了。
春日也是吃春的季節,此時香椿芽長至“一葉一心”,此時苦辛平衡,過老則澀,過早則寡淡。時人常說:“木中陽精,春先百草而發。”
此時,放在一旁的面團已被醒發好,滿滿抓緊手頭功夫,将椿芽切碎,又滴入茶籽油鎖色。
宋人上至皇親國戚,下至平頭百姓,都奉羊肉唯尊,卻貶豬肉葷腥。所以羊肉價格幾乎被炒到八百文一斤,對滿滿這樣的小百姓來說太過奢侈。不過,若是精心挑選,特法烹制,豬肉也不錯。
若是單單是香椿,滿滿覺得有些清淡。于是挑出一小塊瘦豬肉,切了一點肉沫子,放入春菜之中,又澆上一點醬汁,二者拌勻。
她手藝極其靈活,馄饨皮被擀得薄,包出的馄饨也皮薄餡大。不一會兒,一小鍋整齊小巧的馄饨被端上蒸籠。仔細看,每個小馄饨的頂部都有小孔,如此餡料更為可口綿軟。
這時,滿滿把發酵好的松花餅餡料捏成小餅,在鍋底預熱,一個個小餅往裡頭放,小火微烹,并蓋上鍋蓋,把小餅悶的香軟鮮甜。翻面再烤,再次出鍋,隻見一個個小餅圓潤可愛,用筷子一戳,破一個小洞,一口下去軟糯清甜。
鄰裡之間都聞到這新來的一家傳來清甜的餅香,從門口經過都打聽:“開食肆呀,聞着不錯,改日定要來嘗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