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
莊主枉稱擒将勇,都頭空負濟時材。
若非宵小趨功去,怎得群英盡展才。
話說莊客李二,乘着雞鳴時分往縣衙而去,将路新宇的事告發。公人聞說,慌忙去禀報知縣。待升了堂,李二便将季曉宇如何接待路新宇,二人席間如何勾結一一供出。這下邳縣知縣姓張,來此地任知縣不過一二年,卻是為官清廉,深受百姓愛戴。隻聽這張知縣道:“李二,你所言可句句屬實?切不可誣陷良民。”李二忙磕頭道:“小人願以人頭擔保,斷不敢有半句虛言。”知縣忖道:“此賊在東京劫法場,竟能全身而退,武藝定然高強。”想到此,卻記起一個人來,遂與左右道:“速喚陳都頭前來。”當時左右公人便領命往這陳都頭家去,到屋前叫開了門,那陳都頭走出。看這陳都頭時,怎生模樣?但見:
鼻玄顴方,口闊齒正。目如朗月,睜開即普照良人;眉橫雙劍,皺起便斬殺醜類。性本正直,分毫不肯苟且,力求剪除豺狢;心懷忠義,一意隻要布施,立志滋養元黎。嫉惡如仇,直懾五蠹奸邪膽;逢難必救,不負七尺英雄軀。江湖稱雅号,環海揚姓名。鋤強扶弱真英雄,樂善好施再星魁。
衆位看官,你可知這陳都頭是何許人也?此人雙名明遠,祖貫下邳縣窯灣村人氏。年過二旬,七尺長短身材,闊肩長臂,容貌端厚,右面上卻有一疤痕。因他好本事,有十八般武藝,更兼忠純耿直,與人為善,故知縣平素愛他,參他做個都頭。此公幼年時便學做生意,因而頗有家資,平生又最愛結識江湖上的好漢,如有來投奔他的,無論貧賤,一應接納。鄉人若有難處,縱非親故,亦皆傾囊相助。嘗有書生失了錢物,百般回不得鄉,又患疾難行,明遠聽聞,親來接到家去,替他尋醫,看觑半年有餘,待到病愈,又贈盤纏,不求分文。以此甚得人心,從而聞名京東兩路,江湖中人皆稱他作義巨子、小宋江。有一首詩單道着陳明遠的好處:
狼腰鋼背軀形健,虎目濃眉額顱沉。
氣定塵寰沖天鬥,财資黎首濟世人。
好漢明遠人皆謂,下邳巨子義交聞。
惟奉墨門存俠義,錦繡河山一忠魂。
又有一首詩單題“義巨子”這三個字的妙處:
雖無墨術定煙塵,匡世經綸豈知深。
義伏群豪淩霮起,得名巨子照昆侖。
再說這陳明遠右頰上那疤痕,卻是做都頭後,有一夥強人來下邳縣借糧,陳明遠領本縣人馬抗賊。那賊首姓任,名輝,甚是慣戰,陳明遠面受刀傷,猶然與他惡鬥。卻虧得仁義莊賽孟嘗季曉宇領援兵趕到,賊人大敗,退回山寨去,遂不敢再犯下邳。由是明遠與仁義莊二位莊主舊有交情。
且說公人至陳明遠家中,陳明遠問起何事,那公人道:“仁義莊莊主私通那東京劫法場的賊人,被莊客李二告發,知縣相公遣都頭前去議事。”陳明遠聽罷,吃了一驚,尋思道:“二位莊主與我交情甚厚,如今生出禍端來,定然遭難。我若不救她兩個,如何對得住昔日助陣之誼?”遂謂那公人道:“你且先回衙門去覆命,陳某披挂便來。”打發了公人,已是近五更時分,明遠急快馬加鞭,飛也似奔到仁義莊。莊客見是陳明遠,忙入去通禀。不消片刻,莊中走出一人,陳明遠看那人時,但見:
桃李年華,生得身高六尺,面白頰圓,笑眯杏眼。發上扣着紫綴兒雙螭鬥璃環,項頸挂着塊二寸藍田歡喜佛,身着一襲碧青鸾鳳褂,腰中束着條四寶如意黃縧帶,别插把香木根扇子,足踏雙鎏金鹿皮靴。叉手施禮,氣度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