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号,對于很多人是個意義非凡的日子。一方面蒸汽鳥報社将拖欠已久的訪談放出,另一方面,霁月居然更新了《風雪不歸人》的終章。
達達利亞有些糾結,自從看了《籠》後,他就對果香桧有所改觀,又去看了《海的女兒》。随着霁月和果香桧粉絲的争執,達達利亞其實更偏向果香桧這邊,但同時他也對《風雪不歸人》這本書起了興趣,原本隻是想随意的翻翻,但沒想到這一翻就越發不可收拾,比起果香桧的書,《風雪不歸人》更對他的胃口。
文中角色的快意恩仇,求而不得,都讓他為之振奮,除了戰鬥外他已經好久沒有過這種感受了。
先是讓屬下買了蒸汽鳥報社最新一期的訪談,然後他又去搶購風雪不歸人。晨曦微露,天際初染輕紗,蒸汽鳥報社前早早地排起了長龍。達達利亞有些怨念的想自己為什麼會在璃月,天知道《風雪不歸人》在璃月多受歡迎。
劇情已經發展到白泱知道父親白州是何清風的滅門兇手,和以往武俠小說不一樣,風雪不歸人的女角色都有自己的追求和抱負,比如說何清風青梅竹馬的小師妹,因為父親受何清風的牽連,被白州派來的殺手謀殺。
白州身後的勢力太過于強大,小師妹選擇潛心修煉,提升武藝,誓要親手追殺殺害父親的真兇。小師妹至今仍被蒙在鼓裡,對白州的真實身份與目的一無所知。何清風為不拖累小師妹,對外宣稱已死,暗中繼續追查白州背後的龐大勢力。
父死,愛慕之人下落不明,曾經天真燦爛的小師妹忽覺人生不過大夢一場,最後遁入空門,不問世俗。
白州在文中其實并沒有正面描寫,可光是通過那些陰謀詭計就可見這個人的可怕。和父親白州不同,白泱是一個···極其純粹的人。一方面她并不知道父親的所為,另一方面她自幼在蜀山門下學習,劍法通明,心懷天下,可稱一代天驕。
當時這個人物就在蒸汽鳥報社的讀者版塊引起了不少讨論,有人認為白泱什麼都沒有做錯,出身并非她可以選擇的。況且幽州大疫,她亦同百花谷的醫者救治傷患,出手教訓圖謀不軌之人。
在何清風多次遭遇困境時,也是她出手相救。金玉會上力壓群雄,得魁首之名。這樣一個人物,怎麼可能有人不喜歡。
也有人尖銳的指出,她所擁有的一切都是建立在父親是武林盟主的基礎上。她自幼優渥的生活,父親所請的當時久負盛名的老師,她所擁有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别人的苦難之上。
如果沒有白州,何清風又怎麼會遭受那麼多的苦難,小師妹遁入空門,唯一的好友反目成仇。白泱享受白州所帶來的,她的出身就是原罪。
雙方各持己見,吵得不可開交。
蒸汽鳥報社已經加印多本,但仍擋不住浩浩蕩蕩的衆人,要知道達達利亞從早上三點就開始排隊,等到下午六點多才搶購上一本風雪不歸人。
白垩的畫技自是不用多說,封面整體以璃月的水墨畫風格為主,畫面中,劍客身着蓑衣,獨自行走在漫天飛雪之中。朝着前方走去,鬥笠微垂,隻露出半張曆經風霜的臉龐,眼中似乎藏着無數的故事。畫面左側,題有“風雪不歸人”五個大字,據說出自璃月一位著名書法家之手,毛筆字蒼勁有力,與畫中意境相得益彰
八号,申鶴就收到霁月寄來的風雪不歸人,書的扉頁是熟悉的筆迹,常喜樂,歲無憂——贈申鶴。
之前霁月眉眼彎彎地向申鶴提及,“白泱這一角色的靈感原型,正是來自于申鶴姐姐呢!”申鶴也看了《風雪不歸人》,她自幼跟随在仙人身旁,所看書籍多為深奧的仙法秘籍,或是記錄曆代傳奇人物的傳記,至于志怪小說,她接觸的實屬鳳毛麟角。
唯一看過的幾本還是下山後霁月所寫的那些,每每霁月看見外界的贊譽,總會紅了臉龐,連連擺手,“這也太過于誇張了吧,我哪有這麼厲害呀。”申鶴總會否認霁月的觀點,于她而言,霁月值得最好的。
朝廷勢微,江湖勢大,以至于民間出現了隻知武林盟主何名,不知當今天子之名。然武林以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為己任。但并非所有俠客都是這般,有人殺人放火,在官府逮捕後自認為是昆吾弟子,拒不認罪,殺害衙門十三人後逃逸。
這樣的事情比比皆是,一場針對武林的布局開始了。何清風一家隻是被卷入這場漩渦之中,看到最後,申鶴猛然發現,從每個人身有苦衷,每個人身不由己。
白州少年時在長安窺得靜和公主一面,驚為天人,棄武從文,在建元十三年入仕,求取公主。婚後二人伉俪情深,天子知白州為青雲山莊之子,在江湖中頗為聲望,出類拔萃後。以靜和性命相逼,迫使白州為其做事。
經過一路艱難險阻後,何清風終于問鼎武林之巅。再見昔日仇人,白州臉上連絲毫驚慌都沒有,似乎對何清風擺在他面前的罪狀無動于衷,這位建元十三年的進士開口道:“夫天下之大,萬民之衆,若無律以束之,則如江河無堤,必至泛濫。法者,治之準繩,民之規矩,國之磐石也。”
“無法律,則奸宄橫行,正直蒙冤,強淩弱,衆暴寡,是謂大亂之道。故聖人立法,以正人心,以安社稷,以定天下。法行則國治,法廢則國亂,此乃千古不易之理也。”
“某受陛下之恩澤,自是士為知己者死。”
何清風席地而坐:“可我聽聞,當今天子以靜和公主的性命和青雲山莊脅迫你做事。”
坐在對面的白州,比起武者其實他更像是一個文人,面對何清風的話語,他不卑不亢,“昔有俠客,名震一方,本以行俠仗義自許,然性情放縱,任俠妄為。嘗一日,酒酣耳熱,逞一時之快,誤殺無辜。”
“又或因睚眦之怨,劍指平民,傷及無咎。其行悖逆,罔顧法紀,以力淩弱,以暴制人,遂使江湖側目,百姓惶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