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臣們商量了良久,都沒有商量出一個所以然來。
最終,還是由趙國相國李牧拍闆定下:“燕國! ”
衆臣頓時一臉驚訝。
燕國與趙國的摩擦,一直不斷,上次兩國發生交戰,燕國已經割五城向趙國求和,燕國已經明顯是偏居一隅,不堪幾擊了。此時,趙國若是再進攻他們,有些不講信用了。
但是,李牧自有其道理,他對衆人解釋道:“燕國與我趙國簽訂的和平條約,是與先王簽訂,對我們不作數。而且,目前我趙國恐怕隻有進攻燕國,才能讓我們趙國損失降到最低。進攻其他東方四國,必将引起他們抱團孤立我大趙國。我們又不可能直接進攻秦國。因此,唯有燕國。
“諸位,秦國對我們的威脅,已經迫在眉睫,已經不容許我們有婦人之仁了,如果我們因為放棄了進攻燕國,導緻我趙國戰敗,損失甚至被滅國的還是我們趙國。因此,進攻燕國,才是我們最好的選擇。以燕國之滅,換取大趙國存!”
真黑啊!
衆臣竟然才發現李牧竟然這麼腹黑,燕國先後已經賠償給趙國近十座城池了,财物不計其數,差不多等于是“舉燕國之全國力,讨趙國之歡心”,李牧竟然還想要拿他們開刀。
盡管和平條約是由先王簽訂,可是這也并不是不作數的條約,如今李牧竟然想要單方面撕毀,着實讓他們意外。
他們這些朝臣是持反對态度的,但礙于李牧的尊貴身份,他們也不好反對的太明顯。
讓他們意外的是,趙悼襄王聽到李牧的一番分析,立即叫好:“很好!既然隻有此舉能保我趙國,那還有什麼可猶豫的?李牧,此事全憑你一人做主!本王支持你!”
趙王竟然完全将行動權力交給李牧,這可不是一個好兆頭。
隻不過衆臣卻一臉平靜,并無人多嘴,因為這些年他們早已習慣,李牧的一切布置與計劃,趙悼襄王都給予其全力支持。
雖然趙悼襄王能力遠不如其父趙孝成王,更沒辦法跟其先祖趙惠文王、趙武靈王相提并論,但其大事兒上,一點兒也不糊塗。
對郭開的話,趙悼襄王也是采取了隻聽好話,剩下的聽聽就忽略的程度。因此,此時的趙國朝堂上下,根本不拒秦國。
甚至,号稱蠻趙的趙國人,還想着跟秦國一争天下。
而事實上,李牧也并沒有讓趙悼襄王失望,在他的治理下,趙國國力恢複的速度,要比原本預計的要好上不少。
“如今我們大趙國已有三十萬兵丁,攻打燕國,隻需要十萬即可,其餘大軍留在邯鄲,随時準備應對秦國的進攻,對秦國的探查,也萬萬不可松懈!”
秦國若要對趙國出兵,必不是一兵一足,因此潛藏在那邊的探子,隻要秦國有異動,他們便能發現,這點并不能瞞着趙國,因此李牧并不擔心自己離開了邯鄲,秦軍對趙國來個突然襲擊。
何況,李牧本來就是極擅長長途奔襲,就算事有不逮,他回救邯鄲,也完全沒問題。
當初廉頗大将軍擔任趙國相國時,曾用八萬大軍,力阻秦國數年。如今,李牧再次攻燕,并沒有證明自己比廉頗更強,便少帶些兵力的意思,因此,為了以防萬一,李牧特意增加兩萬大軍。
這燕國,畢竟是大周王朝七大諸侯國之一,還是有一定底蘊的。這兔子急了,也會咬人的。
“明日開始調軍,盡早出發。李牧,我期待你的成績。”趙悼襄王似乎很希望看看李牧到底能做到何等地步,隻不過他從王座站起的時候,身體很是遲緩,這預示着他已經老了。
趙悼襄王自己也明白,恐怕他看不到秦趙決戰最終分出勝負的那一天了。因此,他用全力支持李牧,來争取讓這一天早日到來。
他也希望,最終的嬴家,是他大趙國。雖然大趙國綜合國力沒辦法跟現在的秦國相提并論,但趙國曆史上,數次以弱勝強,并迅速壯大起來。而李牧又當盛年,因此,趙悼襄王堅定的覺得,大趙國還有機會。
隻是,趙悼襄王唯一擔心的,就是自己的兒子。自己不如父親趙孝成王,可是,兒子又差自己太多。希望這個才能連平庸也算不上的兒子,不要最終誤了趙國就好。
對進攻燕國一事,朝中衆臣全都沒有異議,就算心中覺得不妥,因為李牧的身份,他們也不敢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