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當然不隻是為了做那一龍二鳳之事,當晚,觸怒了嬴政的芈袖,隻能睡在旁室,備受冷落。
原本,他隻是想要氣一氣芈袖,故意把芈袖晾在一旁,單單拉着鄭姬鑽入了房中,最終聽到了芈袖凄慘的哭聲,嬴政才動了恻隐之心,将鄭姬趕出,換成了芈袖。
其實,他與鄭姬什麼都沒做。
最終,這中間的誤會得以澄清。隻不過,為時已晚,雖然隻是為了氣一氣芈袖,但王無戲言。嬴政既然已經承認了鄭姬是他的妃子,那他身為大王,就不可能反悔了。
明白了真相的芈袖,對自己的行為懊悔無比,早知道就不在嬴政面前發小脾氣了。現在,鄭姬真成為了嬴政的愛妃,是對她作出的懲罰,她也隻能默默接受這個現實了。
不過,仔細一想,堂堂一名大王,難道她還真的能管得住大王納妃子嗎?
直到她得知嬴政答應她心中隻有她一人,而也僅是在心中,并不是在生活中時,她才明白,是自己天真了。
何況,就算嬴政同意隻娶她一人,但秦國的王室、大臣們,甚至整個大秦王國都不會同意。
如今,秦國的朝政,逐漸趨于穩固,但是嬴政從來沒有放松過對朝臣的控制,呂不韋與嫪毐政變已過,他們卻覺得,朝中有一股莫名的緊張氛圍,那是因為嬴政一直試圖将朝中的所有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裡,不給手下任何一人有任何謀反的能力。
嬴政絕不想看到,現在的秦國,再出現一個呂不韋,一個嫪毐。
有聰明人已經看到,不遠的将來,秦國朝庭上下,必将王臣一心。
而嬴政,在下一手大棋啊。很快,秦國将再次攻趙。
……
此時的趙國,境内十餘座曾陷入戰亂的城池,在李牧的治理下,經過數年的發展,已經不複先前的戰亂災害影響。
趙國的國力,也在逐漸恢複。
公元前238年,趙國王城邯鄲。
趙國朝庭上的趙悼襄王,已經略顯老态,幾年的變遷,朝中的那些大臣,與數年之前相比,變化都頗為明顯。
此時此刻,趙國一衆文臣武将,一個個臉上都或多或少的帶着凝重之色。
最終,雙鬓微微顯白、正當盛年的李牧,向前一步,臉色凝重的對高坐在王座上的趙悼襄王說道:“大王,如今我大趙國國力已經逐漸恢複,可是秦國也并非一成不變。以秦國現今的體量,想必和十多年前,趙括帶兵對抗秦國時的兩國狀況相比,我們雙方相差更加懸殊。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不好的征兆。”
李牧的話讓衆臣心中都很沉重。
李牧繼續說道:“秦王嬴政,在自己成婚之時,便向朝臣表明,統一七國,才是他最終的目标,而我們趙國與秦國的戰争,恐怕已經無法避免。縱觀東方六國,唯能與秦國抗衡的,唯有我大趙國。臣覺得,我們現在應該提早作出應對之策。”
李牧話音落地,頓時讓衆臣一陣議論紛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