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秦熙的這段經曆打動了丁太傅,這才讓丁太傅最後送出了這番大禮,送弘揚郡秦生序。
文章一出,洛陽紙貴,從此大齊文壇,都知道了秦熙的大名,至于坊間的那些流言蜚語,秦熙不屑一顧,這群酒囊飯袋懂什麼,他們說他靠抄書進學,靠老舉人進京,靠丁太傅名滿天下,一路走來全靠貴人相助,好像他在這其中就是個無足輕重的小角色。
但事實上,秦熙心裡清楚,寒門學子多入牛毛,高門大戶為何偏偏借書給他,難道這不是因為他嗜學嗎?從小他的敏而好學,廢寝忘食,在十裡八鄉是出了名的,因為這些少年名氣,高門大戶們才肯借書,借用他的名氣換取士林名聲,有利可圖,才有人願意慷慨解囊。同鄉另一個學子無任何名氣,也學他借書,不僅什麼都沒借到,還被護院狠狠的辱罵了一番。
從他九歲開蒙後,他便日日廢寝忘食,寒冬臘月,他甯肯滿手凍瘡,也不敢有一日懈怠,家裡的幾本書都被翻爛了,借書是貴人相助,難道嗜學的美名也是别人硬塞給他的嗎?
秦熙靠着同族老舉人給科舉同年的舉薦信才入的國子監,别人都說老舉人為了幫他豁出了老臉,可事實上,他剛進舉人府的時候交不起學費,受盡白眼,連舉人府看門的狗都能朝他吠兩聲,說是學生,其實就是下人,舉人講課,他在一旁端茶送水,舉人讀書,他幫着按摩敲背,而且,舉人脾氣不好,幹活時稍微沒讓舉人順心,就對他破口大罵,那些話就算現在想來,都讓秦熙面紅耳赤。
每次舉人罵他的時候,他就恭敬的聽着,等舉人罵痛快了,再絞盡腦汁想幾個新鮮笑話逗他開心,等舉人笑了,才敢把自己整理好的學問上的問題拿出來,請舉人老爺指點幾句。後來,老舉人對他傾囊相助,是因為舉人的兒子不成器,那二世祖敗光家财,對老舉人動辄毆打辱罵,舉人迫切需要一個能考上科舉的學生來維持他這一家的聲望地位,舉目望去,秦熙是他所有學生中,最有希望科舉高中的那一個,如若換另一個資質平平的學生,就算把刀架在舉人脖子上,他也不可能在推薦函上寫一個字。
丁政道,丁太傅可能是秦熙生命中這麼多年來唯一一個沒有利益交換,真心誠意幫助他的貴人,作為文壇領袖,弘揚丁氏家主,丁太傅已經沒有必要在他身上獲得任何利益,或者他真的是看秦熙的求學經曆有感而發,才寫下文章為秦熙揚名。但丁府的門真就這麼好進嗎?
沒有他少年時的廢寝忘食,沒有他在舉人府唾面自幹,潛心向學,沒有他在國子監日日夜夜筆耕不辍,他連踏進丁府大門的機會都沒有,而且,丁太傅的私心真的沒有嗎?如果他不是弘揚同鄉,丁太傅也未必會煞費苦心的為他造勢,丁太傅要把他培養成弘揚學子的招牌,向朝廷表明弘揚郡學風淳樸,學子勤奮,未來朝廷在學政上就會對弘揚學子多多優待。
他們以為這塊招牌的資格是誰都能當的嗎?這是秦熙求學十載,一筆一劃拼出來的。而這些庸碌世人,卻隻會看到,他有多少貴人相助,卻不知他每一步如履薄冰,因為他輸不起,隻要一腳踩空,那就是再也爬不起來的萬丈深淵。
耳後的茶館依舊人聲鼎沸,話題從哪個恬不知恥的秦生,換成了明月樓新來的花魁娘子,秦熙翻身上馬,馬蹄在京城的青石闆上踩出踢踏聲,此時,微風徐來,雪滿京城,風景正好,但他卻恍惚看到了十年前那個風雪交加的夜晚,他在家中漏風的屋檐下,迎着月光,咬着牙齒,提筆抄書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