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方質疑這種變化的持久性,黃胖胖則展示了更多實證數據:"看這組關鍵指标:Stack Overflow的調查顯示,初級工程師代碼産出因AI工具提升55%,但企業支付給資深工程師的溢價反而增加200%。這體現了'稀缺性啟發式'認知偏差——市場過度反應,然後矯枉過正。"
黃胖胖進一步引入"心理賬戶"概念:"行為金融學告訴我們,人們對不同'心理賬戶'中的資金有不同态度。低利率時期,科技投資被劃入'風險資本'賬戶,容忍高風險和長回報周期;現在,同樣的投資被重新歸類為'核心資産'賬戶,要求穩定回報。這種心理賬戶轉換是不可逆的認知重構。"
屏幕上出現了Google CEO皮查伊的内部備忘錄:"'谷歌将關注更少、更有影響力的項目'——這不是臨時策略調整,而是心理賬戶重分類的結果。行為金融學預測,一旦認知錨點移動,即使客觀條件回到原點,決策模式也不會完全恢複。"
黃胖胖引入情緒神經科學研究:"達摩達蘭教授的研究表明,投資決策有高達80%受情緒驅動。對科技行業的樂觀情緒已被高利率環境引發的恐懼所取代。這種情緒轉變會持續重塑行業生态。"
他展示了OpenAI企業版的用戶數據:"使用ChatGPT的企業中,44%決定不續費,原因是'成本高于雇傭人類'。這并非純粹理性計算,而是心理錨定作用——高利率環境重置了對'合理成本'的錨定點。"
反方團隊再次強調技術價值的客觀性,認為行為偏差最終會被市場糾正。
黃胖胖微笑回應:"實際上,行為金融學最關鍵的發現是:認知偏差并非市場中的'噪音',而是市場本身的組成部分。正如席勒所言,'市場可以非理性的時間,比你能保持償付能力的時間更長'。"
他展示了曆史上科技泡沫的修正周期:"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後,納斯達克指數用了15年才恢複到巅峰水平。而現在,我們面臨的是更深層次的認知重構——從'增長神話'到'盈利現實'。"
黃胖胖進入最後論述:"當微軟CEO納德拉發内部信要求'工程團隊直接綁定營收KPI'時,他不是在描述策略調整,而是在宣告一個認知時代的結束。行為金融學的最大洞見是:市場叙事一旦改變,就會創造自我實現的預言。當所有人都相信科技黃金時代結束,它就已經結束了。"
他總結道:"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告訴我們,人類決策受系統性偏差影響。科技行業經曆了完整的情緒周期:從狂熱到恐慌,從'FOMO'到'明斯基時刻'。這不是簡單的波動,而是認知範式的根本轉變——科技不再被視為'特殊'行業,而是回歸正常的經濟規律。"
黃胖胖的行為金融學分析引發了評委席上幾位投資銀行高管的共鳴。他們深知市場情緒的力量,也親身經曆了科技投資心理的變遷。
在第二輪辯論的最後關頭,黃胖胖留下了發人深省的一句話:"我們不是輸給了AI,不是輸給了經濟衰退,而是輸給了人性本身的認知偏差——對風險的貪婪與恐懼循環。正如卡尼曼所言,情緒并非理性的敵人,而是理性的基礎。黃金時代的終結,早已寫在人類行為金融學的教科書中。"
辯論繼續進行,但觀衆已經感受到,黃胖胖正在構建一個多層次、跨學科的理論體系,将科技行業的變遷置于更廣闊的知識框架中解讀。比較優勢理論解釋了"為什麼"資本流向改變,而行為金融學則揭示了"如何"市場心理發生轉變。
而這僅僅是黃胖胖理論武器庫中的兩件利器,更加精彩的分析還在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