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廳的氣氛随着第二輪的開始變得更加緊張。第一輪中黃胖胖的比較優勢論給觀衆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反方也針對性地準備了更有力的反駁。
黃胖胖整理好第二輪的資料,站起身來。不同于第一輪的宏觀經濟視角,這一次他将從微觀決策角度解析科技産業的變革。
"尊敬的評委,各位觀衆,第一輪我從裡卡多的比較優勢理論分析了資本重新配置的必然性,"黃胖胖的眼鏡反射着投影儀的光,"這一輪,我将從行為金融學的角度,揭示為什麼科技産業的黃金時代終結不僅是經濟規律,更是人類心理決策模式的必然結果。"
他調出一組關于市場情緒指标的圖表:"行為金融學之父卡尼曼告訴我們,市場并非完全理性,而是由充滿認知偏差的人類驅動。過去十年科技行業的繁榮不僅由客觀條件支撐,更由一系列認知偏差放大。"
黃胖胖展示了第一個行為模型:"'确定性錯覺'是首個關鍵偏差。在低利率環境下,投資者相信科技增長可以永續,工程師是無價之寶。看看這組數據:2021年科技類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平均首日溢價達到87%,幾乎所有估值模型都建立在'成長永不停止'的假設上。"
他進一步解釋:"這種确定性錯覺由'代表性啟發式'強化——投資者用幾個成功案例(如Facebook、Amazon)來代表所有科技投資的預期回報。但正如卡尼曼的研究表明,這是一種系統性認知偏差。"
反方三辯王碩立即反駁:"技術創新并非幻覺,AI、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擁有實實在在的突破性潛力。"
黃胖胖點頭表示理解:"技術潛力确實存在,但行為金融學關注的是市場如何'定價'這些潛力。請看卡尼曼的前景理論核心發現:在牛市中,投資者表現出風險偏好;熊市中則極度風險規避。這解釋了為什麼幾年前投資者争相投資無營收公司,而現在卻對盈利能力如此敏感。"
他展示了具體數據:"估值超10億美元的美國科技初創公司中,32%在2023年估值砍半,14%直接破産。這不僅是經濟環境變化,更反映了市場情緒從'貪婪'轉向'恐懼'——就像卡尼曼預測的情緒波動模式。"
黃胖胖引入了另一個行為金融學概念:"'錨定效應'也在發揮關鍵作用。2010-2020年間,市場将科技公司應有的增長率錨定在30-40%;現在,這一錨已重置至10-15%。一旦錨點移動,所有價值評估随之調整。這就是Meta、Google等公司在業績尚可的情況下,仍大幅裁員的心理學解釋。"
屏幕上顯示出Meta的财務數據:"Meta元宇宙部門Reality Labs在2022年虧損137億美元,到2024年擴大至210億美元。在錨定效應作用下,市場對長期投資的耐心已經耗盡,紮克伯格公開承認'燒錢換增長模式終結'。"
反方辯手針鋒相對:"市場情緒是暫時的,理性終将回歸,真正有價值的創新會得到正确定價。"
黃胖胖和容回應:"這種觀點本身就體現了'回歸均值'的認知偏差——假設曆史模式必然重演。但行為金融學研究表明,市場情緒并非随機波動,而是遵循'過度反應-延遲修正'的模式。"
他引用行為金融學研究數據:"耶魯大學的羅伯特·席勒證明,資産泡沫破裂後的修正期平均持續4-7年。科技泡沫的修正才剛剛開始,遠未見底。"
黃胖胖轉向更微觀的企業決策分析:"行為金融學還解釋了科技公司管理層的決策變化。'損失規避'偏差使CEO們在市值下跌時,優先選擇保護現有業務而非冒險創新。這就是為什麼Google在2015年允許工程師20%時間做興趣項目,而2024年晉升标準卻要求技術貢獻綁定商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