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展示了一張科技與實體經濟對比圖:"當制造業和能源部門因政策支持和供應鍊重組獲得新的比較優勢,資本自然會重新評估科技投資的機會成本。這不是周期,而是結構性變化。"
黃胖胖的論述引發了評委中幾位經濟學家的點頭。他繼續深入分析:"比較優勢理論還揭示了科技行業内部的重構。請看這組數據:GitHub Copilot使初級工程師代碼産出提升55%,但企業支付給資深工程師的薪資溢價反而增加200%。為什麼?因為技術門檻降低後,核心競争力轉向了系統設計和業務理解。"
反方再次反駁:"技術創新将創造全新市場,擴大整體蛋糕,而非零和博弈。"
黃胖胖看向反方:"這個觀點忽略了邊際效應遞減規律。對比2000年互聯網泡沫後的反彈:彼時全球網民僅4億,潛在增長空間達50倍;而2023年互聯網滲透率超過67%,增量紅利已近天花闆。"
他引用微軟CEO納德拉的内部信:"'每一行代碼必須直接綁定營收KPI'——這不是管理風格變化,而是比較優勢理論作用下的必然結果。當增量市場萎縮,企業必須從擴張轉向深耕。"
黃胖胖總結道:"大衛·裡卡多在1817年告訴我們,自由市場會驅使資源流向效率最高的地方。兩個世紀後,這一定律在科技行業得到了完美印證。2010年代,資本有充分理由押注遠期增長;而今天,市場理性回歸,重新評估了科技創新的真實回報率。"
他轉向評委和觀衆:"承認黃金時代結束并非悲觀主義,而是面對經濟規律的理性态度。就像裡卡多所說,貿易模式取決于比較優勢而非絕對優勢——同樣,投資流向取決于相對回報率而非絕對增長潛力。科技行業仍将創新,但不再享有資本偏愛的特權地位。"
黃胖胖的開場陳述結束後,辯論繼續深入。反方辯手李明強調技術創新的不可預測性,張薇則反複強調周期論。
在第一輪辯論的最後總結環節,黃胖胖再次踏上講台:"裡卡多的比較優勢理論告訴我們,即使科技行業保持創新,當其他領域的邊際回報更高時,資本仍會重新配置。這就是為什麼全球科技公司研發支出占營收比從12.3%降至7.8%,而股息分紅比例卻翻倍——資本正在用腳投票。"
他看向反方:"誠然,技術永遠在進步,但黃金時代的定義不是技術本身,而是資本的寵愛。當馬斯克睡在特斯拉工廠時,他在證明工程師的不可替代性;當他裁掉80%推特工程師卻維持服務時,他在證明各位的可替代性。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經濟學的鐵律。"
黃胖胖的話引發了觀衆的深思。第一輪辯論結束,評委一緻認為正方在經濟邏輯上更為紮實。而這僅僅是黃胖胖論證的開始,他的筆記本上還有更多深入的分析框架,等待在接下來的輪次中展開。
收起資料,黃胖胖與團隊簡短交流。他知道,比較優勢理論隻是開端,要全面證明科技黃金時代的終結,還需要從行為金融學、平台經濟、博弈論等多個維度進行更深入的論證。而反方顯然也會準備更有力的反駁。
辯論的戰火才剛剛點燃,而這個夜晚還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