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賽當天,會場座無虛席。與前兩輪不同,決賽不僅吸引了校内師生,還有來自社會各界的觀衆——企業家、政策研究者、媒體記者,甚至幾位國際學者也專程前來觀摩這場思想盛宴。
主席台上,九位來自不同學科領域的評委莊重就座。除了哲學、經濟學和社會學專家,還增加了一位倫理學家、一位神經科學家和一位人工智能研究者,以确保評判的多維度和全面性。
黃胖胖站在等候區,呼吸平穩而深長。過去兩天的辯論既是挑戰,也是成長。每一輪質疑和應對都讓他們的理論框架更加完善,論證更加嚴密。今天的決賽對手——京華哲學院——以其深厚的哲學傳統和鋒利的思辨能力而聞名學界。這将是一場真正的思想盛宴。
主持人宣布決賽正式開始,介紹了本輪辯題的核心方向:"自利與他利動态平衡的哲學基礎——在價值多元化的現代社會中,如何為自利與他利的平衡尋找終極依據?是本體論的存在結構、認識論的理性計算、倫理學的道德直覺,還是現象學的生活體驗?"
這個辯題明顯比前兩輪更加哲學化,觸及了價值判斷的終極根基問題。林書轉向團隊,低聲提醒:"預料之中,他們想把讨論拉到存在主義和現象學領域。"
京華哲學院的陣容令人印象深刻。隊長周天明是一位存在主義哲學博士,師從歐洲知名學者;其他三位成員分别專攻現象學、倫理學和批判理論,都有紮實的哲學訓練和敏銳的思辨能力。
周天明首先發言,聲音冷靜而富有穿透力:
"尊敬的評委,各位對手,在進入具體讨論前,我想質疑一個基本前提:省城大學團隊将自利與他利視為一個概率分配問題,這種框架本身是否已經預設了一種功利計算的思維模式?這種預設是否已經忽視了自利與他利抉擇中的存在維度——即它不僅關乎結果,更關乎我們是什麼樣的存在,我們如何理解自身存在的意義?"
他進一步闡釋:"從存在主義視角看,我們對自利與他利的選擇不僅是概率分配的策略問題,更是存在方式的選擇。當一個人在危難時刻選擇救助陌生人,這不僅是一個他利概率提升的決策,更是對'我是什麼樣的人'這一存在問題的回答。這種選擇的意義無法簡化為概率計算,因為它關乎存在本身的真實性。"
這是一個直指理論核心的哲學挑戰。黃胖胖和隊友們對視一眼,都意識到需要從更深層次回應這個問題。
林書首先回應:"感謝周天明同學提出的深刻問題。你的質疑觸及了價值選擇的存在維度,這确實是我們需要正視的重要方面。"
她承認存在維度的重要性,但同時指出:"我們的概率分配模型并非簡單的功利計算,而是一個包含多重維度的綜合框架。事實上,'我是什麼樣的人'這一存在問題,恰恰可以通過自利與他利的概率分布模式來表達。一個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概率分配模式,正構成了其存在特質的一部分。"
黃胖胖接過話題,将讨論引向更深的哲學層次:
"從海德格爾的存在哲學視角看,人的存在是'在世存在'(Dasein),本質上是與世界和他者的關系網絡中的存在。自利與他利的平衡正是這種關系性存在的體現。而我們的概率分配模型,恰恰是試圖捕捉這種關系性存在的動态特性。"
他進一步解釋:"當我們說一個人在特定情境下可能有70%的概率選擇他利行為,這不僅是一種策略計算,更是對其存在方式的描述——這種存在方式既關心自身,也關心他者,既有個體性,也有關系性,且這種平衡會随着情境和關系的變化而動态調整。"
京華哲學院的現象學專家劉雨提出了新的質疑:"但我們的道德選擇不是抽象的概率分配,而是具體的生活體驗。在實際的倫理抉擇中,人們很少思考'我應該多大程度上自利或他利',而是基于當下的具體情境、情感反應和價值認同做出選擇。這種選擇的現象學基礎,似乎無法簡化為概率計算。"
蘇雨優雅地接過這個挑戰:
"你提出了一個極其重要的維度——選擇的現象學基礎。确實,在日常生活中,道德選擇往往是基于直接體驗而非抽象計算。但這并不意味着概率分配模型與現象學體驗相互排斥。"
她引入了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的最新研究:"大腦的決策系統既包含快速、自動的情感反應系統,也包含緩慢、深思熟慮的理性系統。我們的概率分配可以被理解為這兩個系統長期互動的結果——情感體驗和理性反思共同塑造了我們在不同情境下的行為傾向。"
蘇雨巧妙地将現象學體驗與概率分配模型連接起來:"當一個人面臨道德選擇時,他可能不會明确思考概率,但他的決策仍體現了某種内在模式——這種模式既受其直接體驗的影響,也受其長期形成的價值觀和行為習慣的塑造。概率分配模型正是試圖捕捉這種隐含模式。"
辯論逐漸深入哲學本體論層面。京華哲學院的倫理學專家王哲提出了關于價值基礎的問題:
"在價值多元化的現代社會,自利與他利平衡的最終依據是什麼?如果沒有普遍共識的價值基礎,我們如何确定什麼是'最優'的平衡?這似乎會導緻一種道德相對主義。"
趙天成以經濟學視角回應了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觸及了規範性判斷的基礎。從演化和功能角度看,'最優'平衡可以基于其對個體生存和社會繁榮的貢獻來評價。不同社會發展出不同的平衡模式,但它們都需要在個體适應性和集體穩定性之間找到某種平衡點。"
但他也承認這種功能主義視角的局限:"然而,功能适應并不等同于道德正當性。正如羅爾斯指出的,我們還需要一種'反思平衡'——在具體道德直覺、社會規範和哲學原則之間尋找和諧點。"
黃胖胖此時提出了一個創新性觀點,将讨論引向新的高度:
"我認為,我們可以從'對話倫理學'找到一條整合路徑。自利與他利的平衡不應由任何先驗原則獨斷決定,而應來自不同立場之間的真誠對話和溝通理解。在多元社會中,不同文化和價值傳統可以通過對話,尋找'重疊共識'——即在保留差異的同時,找到共同接受的基本原則。"
他引用了哈貝馬斯的交往行動理論:"理想的溝通情境要求參與者超越純粹自利的策略性行動,進入指向相互理解的交往行動。這本身就是一種自利與他利的特殊平衡——既尊重自己的立場,也開放地理解他人觀點。"
這個回應赢得了評委的點頭贊許。京華哲學院的周天明也承認這是一個有力的整合視角,但他提出了更深層次的存在主義挑戰:
"對話倫理學提供了程序性解決方案,但仍未觸及最根本的問題:面對虛無和荒謬,人為何要關心自利與他利的平衡?在一個沒有先驗意義的世界裡,這種平衡的追求本身又有何意義?"
會場陷入短暫的沉默。這是一個觸及存在主義核心的終極提問,挑戰了任何價值選擇的基礎。
黃胖胖深吸一口氣,站起身來。他的聲音平靜而堅定:
"這個問題觸及了價值追求的終極依據。從存在主義角度看,在一個沒有先驗意義的世界裡,意義正是通過我們的選擇和創造而來。正如薩特所言,'存在先于本質'——我們通過選擇定義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創造自己的本質。"
他繼續深入闡述:"自利與他利的平衡追求,可以被理解為我們創造意義的一種方式。當我們選擇某種自利與他利的平衡模式時,我們不僅在适應環境,也在定義自己的存在方式,表達我們對生活的理解和價值的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