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書雅拿出一份最新的研究報告:"根據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過度依賴數字設備會影響青少年的共情能力發展。如果我們無法感受他人的情緒,溝通中的自我察覺又有什麼意義呢?"
"說到共情,"黃胖胖表情嚴肅起來,"社交媒體上的'回音室效應'也是一個嚴重問題。算法推薦系統讓我們越來越隻看到與自己觀點相似的内容,強化了已有立場,減少了接觸不同聲音的機會。"
□□點頭表示贊同:"這導緻了社會的極化。美國政治學家卡斯·桑斯坦稱之為'群體極化'——相似觀點的人聚在一起,會讓彼此的立場變得更加極端。"
趙琳琳憂心忡忡:"而且,網絡溝通中的'脫抑制效應'讓人們更容易發表極端言論。當我們看不到對方的反應時,攻擊性言論會更加肆無忌憚。"
"這正是我們需要更多自我察覺的地方,"黃胖胖認真地說,"奧地利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曾說:'在刺激與反應之間,存在一個空間。在這個空間中,我們有選擇如何回應的自由和力量。'數字時代更需要這種自我察覺的能力。"
周思敏提出了一個建設性的問題:"那麼,我們該如何應對這些挑戰呢?"
大家陷入了沉思。片刻之後,李書雅打破沉默:"也許我們可以制定一些'數字禮儀'——比如聚會時設置'無手機時段',重視面對面的交流。"
"我覺得'正念使用'也很重要,"黃胖胖補充道,"時刻意識到我們是在使用工具,而不是被工具使用。就像《禅與摩托車維修藝術》的作者羅伯特·派西格所說:'技術應該增強我們的人性,而不是削弱它。'"
藍明月點頭贊同:"同時,我們也要培養'數字素養',包括信息篩選能力、批判性思維,以及在數字環境中保持真實自我的能力。"
讨論進行了整整三個小時,每個人都分享了自己在數字時代面臨的溝通困境和應對方法。最後,黃胖胖提議:"不如我們下次聚會嘗試一下'數字斷舍離'——一整天不用手機和社交媒體,看看會有什麼樣的體驗?"
這個提議引起了大家的興趣,雖然有些人表示這會很有挑戰性,但都同意嘗試一下。
夜幕降臨,八位年輕人走出圖書館,天空中繁星點點。黃胖胖看着星空,想起了法國作家聖埃克蘇佩裡的話:"真正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隻有用心才能看見。"或許,在這個數字喧嚣的時代,我們需要重新學習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