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默言:“所以方稱因果之樹?*”
地僧無塵:“然也。菩提慈光,近者心中自生清淨,讓此地更成修行寶地。滅度梵宇遂于此建立,作為佛門法宗。梵宇宗旨乃是以慈光化渡世三昧,洗盡世間惡。因此即使惡者魔類,若非必要,梵宇仍是在渡不在殺。*”
劍默言:“......在渡不在殺,是嗎?*”
劍默言心事重重,玄業跟在後面也是滿心難解的困惑,隻是相較氣盛的少年人,他的情緒更為内斂。但困惑一久必然動搖向佛之心,玄業再三猶豫,還是準備叨擾聖虔者。卻不料,劍默言更先更大膽地直接向宗佛提出質疑。
劍默言:“敢問宗佛,禁世龍嚣将如何處置?*”
宗佛:“他如今正在文殊苑聆聽經師說法,今後或入梵宇,成為皈依僧者。*”
鳳忏殊台:“他甚有佛性,短短時間了悟頗速。*”
腦中閃過禁世龍嚣幾次打傷禅師,一心殺人的記憶。劍默言手不由自主握拳:“佛性,像他那樣的魔頭,有資格說佛性嗎?*”
宗佛:“衆生皆有佛性,魔也是衆生。*”
劍默言:“敢問皈依僧者該受苦刑否?*”
宗佛:“為何而刑?*”
劍默言:“當然是為他過去無數罪孽。*”
宗佛:“既已皈依,刑之何用?欲贖往罪惡業,仍需向善修行。*”
劍默言:“皈依,他皈依了什麼?*”
宗佛:“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劍默言:“這,但誰說他今後不會再為惡?*”
似是不願讓宗佛繼續為難,心岩殊台也開口:“渡世三昧已洗盡他心中三毒,吾知你初聞此事,難免納悶懷疑,但梵宇以此渡惡者無數。從來無可作僞,亦無再行惡者。皈依僧者盡皆一心向佛。你說是嗎,鳳忏殊台?*”
被的鳳忏殊台隻是微微阖目,道:“阿彌陀佛。*”
劍默言難掩錯愕,又有些不甘心道:“這。若真有如此神效,那世間不就能憑此太平。*”
宗佛雙手合攏:“渡世無惡、太平人間,正是梵宇上下之願。*”
心岩殊台接道:“少俠且放下成見,若有疑慮,可往文殊苑一觀。*”
對方已說得透徹,自己也再無可問,劍默言無奈一聲歎道:“我明白了,諸位大師,如有得罪,還請包涵。*”
宗佛卻對少年人眼帶欣賞之色:“哪裡。*”
見劍默言也已經離開,禅師卻停留原地,似等待之态。先前收到聖尊者的信件,又有劍默言連番提問在前,宗佛了然對方必然也是有所不解,又不知如何問才在此停留許久。劍默言離開,對方卻沒走,顯然劍默言的提問沒能解開禅師的困惑。
于是宗佛道:“禅師還有何困惑,請問吧。”
玄業再三斟酌言辭,才微微斂眉,低聲問道:“冒昧。晚輩有一惑,倘若惡者尚可渡,誰來渡死去的百姓?倘若人去憐憫作惡悔改者,誰為蒼生哭泣......那些死去的人便無人在意了嗎?抱歉,宗佛,弟子無解。”
面對禅師略顯尖銳的提問,宗佛未感冒犯,因為他知曉面前之人是因憐憫無辜蒼生才有此問。他作為長者,為後輩解惑是職責,更何況滅度梵宇制度初立這些質疑多如繁星,現今也有人無法理解。
他道:“吾佛慈悲。正因蒼生受難不止,老衲才以渡世三昧渡化惡者、引導其向善。倘若一個人願意放下惡、去行善,你要因為内心偏見,否認他向善的可能嗎?
無論佛魔善惡,皆是衆生的一份子。作為渡生之劍的護道者,禅師,你應是最能理解這一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