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謙令貧苦出身,沒有天分,刻苦學習,心憂天下,是謝淮止的同個地方出來的。但比他年長五歲,兩個人一樣剛正不阿,引為知己。
和謝淮止不同的是,崔謙令早早娶親,家裡還有年邁的母親。
做官時得罪了太多人。
沒有錢。
何晏那群公子哥屢屢出手收拾他,特别是常景青,最厭惡這種不知死活的人,常景青和何晏這群人不同,陰冷如毒蛇。
上面的人要收拾人,透露意思就會讓無數人前仆後繼。
崔謙令在禦史台備受排擠,功勞被頂替,多次被上司訓斥,被人下套,犯錯,挨了三十闆子。
混着雨水,全身是血,家徒四壁,請不起太醫,落了病根。
他幫不了别人,也救不了自己。
景元帝不會把目光放在一個微不足道的小臣身上,更何況,崔謙令沒有驚豔的才能。
帝王會把目光分給有才之人。
被調往滄州當小吏,光是路程就要了他大半條命,滄州小吏,遠離京城。一當就是五年。
五年,讓一個意氣風發的少年變了模樣。
崔謙令可能有時候會後悔,卻一直恪盡職守,他的母親重病,妻子日夜操勞,眼睛都快熬壞了,身為人子,俸祿被克扣,連大夫都請不起。
“娘——”
年邁的老婦人怕兒子一生被貶在滄州,執意和兒媳要跟過來。
破舊的茅屋,老婦人雙目渾濁,操勞了一生,粗糙厚繭的手溫柔地撫着自己一手帶大的兒子。
咳出血,“謙兒,莫怕。娘知道,你是個好官。咱娘倆打小受了那些貪官的欺負,太苦了。”
“婉娘。”
崔謙令的妻子泣不成聲,快步走到病床前侍侯婆母,老婦人破舊的衣裳泛白,“婉娘嫁到這裡受苦了。”含着淚,逼崔謙令發誓,“謙兒,要和婉娘好好過。”
崔謙令含淚發誓,緊握着兩個人的手。
他性格生硬,交好之人屈指可數,無處借錢。
有人故意盯準這個時機,一百兩,讓直臣彎了腰,幫了一次就有第二次,深陷泥沼。
老母親得到醫冶,用珍貴的藥調養,總算好好活了下來,崔府換了宅子,愈發好起來。
老婦人不懂政事,鄉野出身,她以為是兒子終于有人賞識了,一直囑咐崔謙令好好做事,當大官,當好官。
而每每夜裡,婉娘欲言又止,卻沒有問。
崔謙文得到了支持,有靠山,他被調回了京城。
……
青州的折子,有人要他先壓下,當時隻是說如往常一樣發大水。
那天夜裡,崔謙令手在顫抖,掙紮幾番還是把折子放下了。
常景青憎惡謝淮止,想故意整他,青州出事,謝淮止再無歸京可能,而且隻會獲罪。但是誰也沒有料到。
後面會下得那麼大。
朝廷是足足晚了一個月才收到消息。
青州已經被淹了兩座城,朝廷支援遲遲未來,糧食調轉通通告急。
鄉鎮死了很多人。哀鴻遍野。
謝淮止有條不紊安排下去,靠着先前修建的水壩,還有府裡的人手,勉強穩定局面,聯合一衆官員,安排赈災。
一邊寫信,快馬加鞭送往京城。
等朝廷知道此事,景元帝震怒,下令徹查,派大批人前往青州,背後的人也怕了,迅速舍棄崔謙令。
承諾會保住他的母親和妻子。
崔謙令供認不諱,寫了認罪書。
早在青州死傷消息傳來的時候,這個已被世俗折磨的青年痛哭,朝青州方向跪下。
又恰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