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過得飛快,但對莫哀來說,每一秒都是煎熬。他反複打開手機,點開與何過的聊天框,卻又關掉。
他想何過了……
企圖逃離課堂,回到何過的懷抱裡,但他又害怕被拒之門外。
莫哀頓了一瞬,何過不會将他拒之門外。不會的……
随即他又感到一陣懊惱,昨天他們剛剛吵過架,何過現在會了。
也不知道那人心情怎樣。
莫哀深吸一口氣,終于打消了不上後半節課的念頭,準備繼續待下去。
就在這時,鈴聲響起。
沈軒再次站起,将已經熄屏的投影儀重新喚醒,點了幾下鼠标,換到了下一頁:“預防與阻斷”。
“預防傳染病通常從三個方面入手: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首先,在傳染源方面,我們重點關注抗病毒治療、高危人群的普查以及加強國境檢疫;在傳播途徑方面,我們通過推廣一次性注射器,嚴格消毒醫療器械,來确保醫生和患者避免感染;針對感染的孕婦,我們需要采取三步阻斷措施:孕期阻斷、分娩阻斷和産後阻斷,這些措施可以有效減少胎兒感染的風險。”
教室裡有些嘈雜,沈軒擡頭看了看,繼續講解:“最後,我們來看易感人群的知識。暴露可分為職業暴露和非職業暴露。顧名思義,職業暴露是指從業人員在工作中發生的感染風險,而非職業暴露則多發生在日常生活中,例如無保護性行為所緻的暴露。”
“老師,這兩種不都是暴露嗎?分這麼細有什麼區别嗎?”
沈軒愣了一下,然後回答道:“我講完阻斷後再解釋。”
“哦,好的。”
沈軒微微一笑,點了點頭,然後繼續:“暴露後并非無法阻止病毒進入體内。在發生高危行為後的2小時内,最長不超過72小時,在醫療機構的指導下,堅持服用阻斷藥物,也就是暴露後預防(PEP),可以大大降低感染的風險,越早服藥,效果越好。除此之外,還有暴露前預防(PrEP)。那麼,大家覺得哪些人會選擇使用暴露前預防呢?”
“男……男同?”
“嫖。”
沈軒點點頭,接着說道:“确實,有些人使用PrEP後會放縱自己。但我個人認為,這與剛才那位同學提的問題相關。如果未來,你們面臨可能暴露的威脅,會選擇使用PrEP嗎?職業暴露與日常暴露的區别在于,職業暴露是針對明确的攜帶者和患者。但在日常生活中,醫生常常會遇到一些‘恐艾者’,他們由于對艾滋病的恐懼和歧視,無法明确是否接觸到攜帶者,導緻焦慮不安。可是,針對那些經常接觸攜帶者的職業人員來說,這是否有必要呢?”
“有……有吧。”
“不知同學們的記憶力是否還能支撐到我們上半節課所講述的那位‘零号病人’。1980年代初,HIV感染從特定群體蔓延至全社會,但部分媒體仍将其妖魔化,稱之為‘同性戀癌症’,患者因此遭遇歧視,以至于生命終末之際絕望離世。而那位病人GD,在得知自己感染了一個新型病毒,起初是非常配合的。他專程從C國趕到Y國接受檢查,甚至主動提供自己與之發生關系的男性名單,為研究提供了極大幫助。可悲的是,随着媒體不實報道的傳播,他逐漸放縱堕落。他選擇在公共浴室以及許多地方,露出身體的病變并告訴與其發生關系的人,‘我得了同性戀癌,快死了,而你也快了’以做報複。”
莫哀背後的傷口隐隐作痛,像是被撕扯般又一次揭開,他的胃裡一陣翻湧。
沈軒繼續道:“我的一位老師曾說過,艾滋病是上天對人們濫交的懲罰。可于我而言,疾病從來不是我們用來歧視他人的借口。歧視不僅不利于醫學發展,還阻礙了社會的安定。因為歧視而産生的仇恨,才是對患者最大的不尊重。這種不尊重,正是我們今天傳播正确知識的意義所在。”
他微微側頭,目光與莫哀短暫交彙,嘴角揚起一抹淺笑。
“我曾看過一句話‘疾病最令人恐懼的,不是喪失生命,而是喪失人格’。1990年代,有學者研究說,‘艾滋病歧視讓感染者羞愧與内疚,這種羞愧可能導緻他們隐瞞病情,拒絕治療,進而帶來更多不幸。’于醫學而言,于人格發展,于社會穩定,皆是不利。”
投影儀的光暗了下去,沈軒合上書,語氣平靜而有力:“我曾想過,如果我面對艾滋病感染者,會是什麼心态。直到有一天,我的一位親人因意外感染了艾滋病毒。雖然他并非同性戀,但對死亡的恐懼和對自救的絕望,最終驅使他做出了不可挽回的錯誤選擇。”
教室裡瞬間彌漫着一片唏噓聲。
“因此,比起指責病人,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大家伸出援手,提供真正的幫助,給予那些善良且深陷痛苦的人。”沈軒禮貌地微微點頭,“疾病本是災難,歧視隻會加重難情。”
沈軒拿起書,站到了講台中央,聲音平靜卻富有穿透力:“這整節課,我隻希冀大家記住,既不要過度信任你的病人,也不可過于漠視你的病人。”
“老沈又開始灌雞湯了。”宋霖低聲說道。
“這就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的真正含義。”沈軒說完後,彎腰鞠了一躬,準确無誤地掐着下課鈴響起時收拾好東西離開。
“老沈每次卡得都是一手準點。”宋霖邊說邊拍手稱贊,突然轉頭看向莫哀:“學弟,我下節還有課,先走了。”
“哦……好。”莫哀整個人還有些發愣,沒能從課堂中緩過神來。
教室逐漸空無一人,那些知識莫哀早已熟知,但歧視永遠存在。世上秉持公平公正的人又有幾何?
其實對誰解釋都是一樣,偏見永遠存在于人們腦中,根深蒂固,抹都抹不掉,随之而來的就是更多不知道從何而來的目光,以及随意的評斷和謠傳。
莫哀翻開手機,看到何過的朋友圈,除了轉發一些普法知識外,再無其他内容。
竟然連一張何過的照片都沒有,莫哀有些不大高興,随即又翻開自己照片的庫存。那裡面有一張他與何過的合照,是他們一起看日出時拍的。
何過不孤獨,但他得挨住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