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哥,沒事的,坐這個很穩當的,你到時候抓住車旁邊的欄杆就行。”唐子軒還熱心地跳到三輪車後面給他模拟講解。
“看,就像這樣!”他抓着欄杆,假裝車子發動後颠簸的樣子。
易均澤:......多謝,但不必了。
最後,是易均澤硬找了個出租車,多付了他五倍的價錢才把這幾個人送回去,二表哥則還是騎着三輪摩托回去。
--
一路上,越接近目的地,道路就越窄,周邊自然的風景也越來越多。
目光所及,都是滿眼盈盈的綠色。
下來車,易均澤提着自己行李,跟着時姝在村子裡東拐西拐,和路過的鄰裡街坊打招呼。
“喲,時姝,這是誰啊?小夥子長得真俊,哪裡人啊?”
“嬸嬸,這是我同學呢。”
“對啊對啊,而且學習還很好呢。”
易均澤長得高,相貌俊秀,即便一路風塵仆仆趕路過來也難掩貴氣,打眼一看就不是普通人家的孩子,路過的村裡人都紛紛側目,打聽時姝這個眼生孩子的來頭。
時姝倒是熱情,對他們都介紹道,這是她們班的班長,學習好心地善良又樂于助人,腦子也靈光。
一聽是時姝的同學,鄰居都分外熱情,招呼易均澤去自家吃飯。熱情程度就連一向見過大場面的易均澤也有些招架不住,還是時姝及時上來“解救”了他。
一行人往時姝爺爺奶奶家裡走去,唐子軒已經把路摸得很熟了,不用時姝提示,徑直走在最前面。
“劉奶奶,我們回來了!”唐子軒進了院子就扯着嗓子喊,中氣十足。
劉棉從屋子裡掀開簾子慢慢走出來,笑着招呼這幫孩子,“歡迎歡迎,快進來,給你們準備了西瓜。”
她當然看到了後面站着的,有些眼生的易均澤,“這就是時姝的同學吧,來,快進屋。”
劉棉之前已經聽說過有關易均澤的事迹,知道他是經常幫助時姝學習的同學。之前和時姝通電話的時候,經常聽起時姝講她的班長是怎麼幫助她的,因此對易均澤的印象很好。
“是叫均澤?對吧。”劉棉慈祥地拉着易均澤的胳膊。
“是的,奶奶。”易均澤順勢扶着劉棉進了屋裡。
天氣炎熱,屋裡面劉棉專門給他們開了空調,比起外面涼快不少。
易均澤說話懂禮貌又講分寸,劉棉對他的印象好感不由得又增長幾分。
“你到時候就和子軒住西邊那個屋子,就是時姝隔壁那間,我都給你收拾好了,床單和枕頭都是幹淨的,前兩天剛給你們洗過。”
“給您添麻煩了。”易均澤臉上露出歉意的表情,惹的劉棉不贊同般搖搖頭,“你和子軒來了,家裡就更熱鬧了。盡興玩,奶奶明天給你們殺隻雞炖湯喝,時姝最愛吃這個。”
易均澤就這麼住下了,還和唐子軒成了室友。好在房間裡是兩個小床,不至于兩個人同睡一張床。
“怎麼樣,易哥,你住靠牆這張還是靠窗子這張?”
唐子軒很大方,他先前住在是靠牆裡面那張,床上攤了好幾件他的衣服,枕頭也扭七八歪擺放着。
“不用,你就還睡那張,我睡在靠窗這邊就行。”
在這種環境還挑剔什麼,他環視了一周。
這是一間很簡潔的小屋子,兩張床放在屋子的最左邊,靠近門口的位置放了一個泛黃帶鏡子的木制大衣櫃,上面的漆皮已經斑駁,表面爆裂的紋路彰顯了它經曆的歲月。
牆面上貼着幾張很有年代感的海報,應該是十幾年前當紅的女影星。紙張已經失去了原本的顔色,變得模糊不清,出現在這裡的目的隻是為了遮擋牆面不規整的痕迹。
他把自己的行李放在床邊的地上,先出去幫忙了。
時姝院子裡台階上坐着,正在挑小米裡的蟲絮。
這袋小米保存不當,發現的時候裡面已經長蟲子了。時姝需要把裡面的蟲子和蟲絮挑出來,再單獨保存小米。
不要小瞧這個動作,這是個很考驗耐心和細心的活計。
時姝先從袋子裡舀了半勺小米放到簸箕上,輕輕搖晃,讓小米從上往下一粒粒滑落。如果是蟲絮的話,粘連的小米會成團滑落,重力比其他大一些,更容易區分。
然而,一次并不能完全找完,或許這個動作要重複兩到三次。
時姝每次挑蟲子的時候就有些坐不住,想站起來活動活動。
“我來吧。”易均澤看見了,随手從院子裡找了個木頭小闆凳坐到了時姝的旁邊。
“可以嗎?”總覺得這樣使喚班長不太好。
他已經接過時姝手中的簸箕,像模像樣地開始挑裡面的蟲子,動作沒想到還挺利索的,引得時姝目不轉睛看着他的動作。
其實易均澤對這種會蠕動而且軟趴趴的米蟲,心裡有一種惡心的感覺。這是他第一次用手觸碰這種生物,他盡量不去細想自己手裡到底接觸了什麼東西,隻專注于眼前的尋找任務。
最後把處理幹淨的小米倒到另一個小罐子裡,如此一來,一個流程就算結束了。
一共有小半袋需要處理的小米,時姝本來還有些發愁自己得做多久,現在有人陪着,她倒是把這件事當做了遊戲。
如果易均澤有沒發現的蟲子,時姝就會拍拍他的胳膊,示意自己搶先發現了,然後幫忙挑走蟲子。
這變成了兩個人之間的競賽小遊戲。
不知不覺,這小半袋米就被挑完了。
時姝把處理好的米罐子的蓋子緊緊擰住,準備放到廚房的櫥櫃裡,正巧奶奶從外面回來。
“诶喲,你們兩個孩子真是幫了奶奶大忙了。”
劉棉今天下午去田裡種黃瓜回來,發現小米已經被挑好了。
她年紀大了,眼睛看事物總是有些模糊,挑蟲子費神不說,關鍵是挑不幹淨,真是多虧了這兩個懂事的好孩子。
“好孩子,快去玩吧,晚上奶奶給你們攤餅吃。”
她摸摸兩個小孩的腦袋,感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