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
經子通,讀諸史,考世系,知終始……
自羲農,至皇帝,号三皇,居上世……”
王景禹内裡一個三十的成人芯,一開始還以為自己背這三字經會有些不倫不類。
可真正學了起來又發現,這些在古代孩童必學的國學啟蒙經典,其中也有許多古代的常識普及,是他在現代十分生疏的。
因此學起來倒并不覺枯燥,頗有一番樂趣和收獲。
比如,這一段三字經背下來,就把讀書人科考最要緊的經典書目串了一遍,他不僅大概清楚了這些必讀的書目單,甚至也知道了古人對于這些書籍的學習建議。
很适合他這個階段的掃盲。
李長發雖教孫子讀書,可家裡真正購買的書籍卻很少。
尤其《三字經》《千字文》《聲律啟蒙》這種篇幅短小的蒙書,都是李長發自己憑着記憶,再經過去書店默默核對後,自己默寫下來的。
這本三字經,王景禹早在第一天李長發逐字逐句教他念誦一遍的時候,就已經全文記住了。
此時,卻也并不顯露。
而是中規中矩,略比李長發要求的多背了兩個小段,正是今日老村正新講的内容。
聽王家大郎毫不遲滞的完成了背誦,李長發已然十分欣喜。
李念仁剛才那一絲驕傲也有點撐不住,畢竟,他最開始背三字經的時候,可是磕磕絆絆的,背了半個多月才背到這裡。
可王家大郎,一共才來了七八日。
聽說他不來的時候,還得做許多許多的家務和農活。
李長發也看在眼裡,清楚的意識到,他幼孫的資質比起王家大郎,怕是要差上幾個檔。
好在他的孫子沒受到什麼打擊,反而在有人一起讀書後,比之前積極多了,各種找小借口溜出去的次數也少了,并且還生出了要比拼比拼的心勁。
李長發贊賞道:“毫無滞澀,一字不差。甚好!真沒想到,大哥兒你讀書竟如此有天分,若是能堅持下去,幾年後,在咱們臨南縣考出個功名來,怕不是什麼難事!”
王景禹不知道這裡孩童讀書是個什麼樣的進展,他已經有意控制自己暫不過分突出,沒想到還是引得老村正這般感歎。
聽李長發言辭間又有些傷感,王景禹忙道:“村正爺爺不要傷懷,小子眼下讀書隻求明理,至于考取功名這樣的事情,并不奢求。”
在孩子面前,李長發也不想過多受到情緒影響,擺了擺手:“好好,咱們不說這個。”
“不過,村正爺爺,小子也确實好奇,咱們臨南縣,甚至是大景朝,如果讀書參加科考究竟都是個什麼步驟呢?不若今晚您給小子們講一講。”王景禹問道。
“好。”李長發喜歡他,對他提出的問題很願意回答。
況且,這本也是他早晚要同他的孫子講的内容。
“在咱們大景朝,讀書人的科考路那可是長着呐!咱先不說那些遠在天邊的舉人、進士老爺們,就說沙場的第一關——童生試。這童生試呢,共分兩場:縣試、州府試,顧名思義,縣試就是縣級組織的考試,是讀書人要過的第一關,通過了這場考試,就是童生。州府試則是由州衙組織的複試,通過考試即成秀才。”
他視線轉向王景禹,認真道:“讀書就能明理這是大哥兒你如今體會到的益處,但更多人讀書參考,求得并不隻是這種身心之益、求知之樂,而是為了财富地位等等的好處。隻要通過了這些考試,就能獲得這些看得見摸得着的好處。”
“就例如咱們東鄉的鄉書手,自從考中了童生,很快就頂了東鄉原本那個鄉書手的缺,平日村裡議事,或者縣衙來人布置每年的夫差役,夏秋兩賦,都能作為副手,好的攤派自個兒領走,不好的全派給他人,他的親族都跟着受益。再說那秀才,一旦有了秀才的功名,那可不得了喲!”
“首一個,你就不用充戶籍上的丁口數了,再也不用交賦稅也不用充役了。”
“在咱這臨南縣裡,如今一共兩個秀才,一個就是郭秀才,辦了臨南縣上唯一一家私塾,縣裡的富戶人家,沒有不把自家兒孫送到郭秀才處啟蒙的,就連咱們臨南縣主薄大人對他都甚是倚重。”
“接觸的衙官和老爺們多,門面就廣,郭秀才的一雙兒女,兒子在臨南縣和郦縣合屬的常平倉任監倉吏,女兒嘛……”
李長發說到這裡,略頓了頓:“女兒就是你那舅母,也是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