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扶海繼續解釋:“淮關界内的兩國子民長期受到戰争的困擾,渴望和平,停戰和好是民心所向。此外,齊國也已明确表态,支持兩國建立友好關系。”
孫固忠追問:“那麼,我問你,齊國中誰最主張和平?”
林扶海回答:“齊國的攝政王宋無塵。”孫固忠冷笑一聲,說道:“這位宋無塵,作為齊國皇帝的皇叔,當年是因為齊國主少國疑,太後一黨才将他推出以主持大局,而如今齊國皇帝日漸長大,奪權之日指日可待,到那時,這位攝政王說的話還有用嗎?”孫固忠的話語铿锵有力,顯然對宋無塵的意圖有着深刻的洞察。
林扶海聞言,眉頭緊鎖,沉思片刻後反駁道:“孫大人所言雖不無道理,但兩國交好,互利共赢,亦是長遠之計。且我朝與齊國簽訂的協議中,明确規定了雙方互不侵犯,并有相應的保障措施。若我們單方面違約,恐怕會引起更大的紛争。”
朝堂上的官員們再次陷入沉默,各自在心中權衡利弊。君王的眼神在孫固忠和林扶海之間來回遊移,顯然也在思考兩人的觀點。最終,他深吸一口氣,緩緩開口:“高相,你覺得這件事該怎麼決定?”
高相面容沉靜,目光如炬,掃視了一圈朝堂上的官員們,才開口說道:“陛下,臣以為,兩國交好固然重要,但我們也需考慮到國内的實際情況。孫大人所言不無道理,攝政王宋無塵的權力基礎并不穩固,一旦齊國政局生變,我們的協議可能難以得到有效執行。”陛下追問道:“那你是不贊同撤軍了?”
林扶海也說道:“高相啊,你的外孫女宇文樂可十多年沒見過她的父親了。”
高相繼續說道:“撤軍無疑是必須的,但時間還需要調整。如果齊國同意先行完成撤軍,随後宇文将軍再率軍返回,這将是更為理想的安排。”
陛下展顔微笑,笑聲中蘊含着複雜的情感,似乎一切都在他的預料之内。然而,他内心并不願意采取這樣的行動。但鑒于當前的形勢,他感到不得不與齊國再次進行協商。
陛下僅簡短地吩咐:“就依高相的建議行事吧。”
說完,便轉身離開。
孫固忠見狀,心中雖有不滿,但也深知此刻不宜再争。林扶海輕輕歎了口氣,眉頭緊鎖,顯然對這突如其來的決定感到困惑。朝堂上的其他官員們面面相觑,有的低頭沉思,有的則暗中交換着眼神,氣氛愈發緊張。
高相見衆人神色各異,再次開口,語氣平和卻堅定:“各位大人,陛下的決定自有深意。當前局勢複雜,我們需以大局為重。撤軍之事雖急,但也不能亂了章法。宇文将軍的歸來固然重要,但國家的安危更為關鍵。”
孫固忠沉默片刻,終于開口道:“高相所言極是,臣等自會遵從陛下旨意。”他的聲音雖低,卻透出一股不容置疑的決心。林扶海也緩緩點頭,表示認同。
朝堂上的氣氛逐漸緩和,官員們開始陸續散去,各自心中暗自盤算着接下來的應對之策。高相目送衆人離去,心中卻明白,這場風波雖暫告一段落。
不久,邊關撤軍未能如期進行的消息迅速傳遍了整個長安城。高相之子詢問其父為何不支持撤軍,這導緻宇文樂與太子的婚事不得不推遲。
盡管這些年宇文庹因陛下的重視而使得他的妹妹和外甥女得到了很好的照顧,但他仍能感受到陛下對高家的些許疏遠。鑒于自己官職不高,若能早日與太子聯姻,或許能稍微緩解這種局面。
高相屏屏退衆人,獨留兒子,指出當前局勢并非那麼簡單。兩國關系緊張多年,怎會突然變得如此友好?宇文庹即将返回,卻先有庶女歸來,她沒有名分,不被允許由當家主母監管,卻受到陛下的特别關照,住進了穆王府。
而如今,經過孫固忠這一番折騰,即便齊國同意先行撤軍,宇文庹的回歸也得推遲到明年。利用這段時間,不如徹底處理掉當年的遺留問題,确保不留任何痕迹。
高相的兒子聽後,眉頭緊鎖,顯然在思考父親的話。他深知父親素來謀略深遠,所言必有深意。片刻後,他緩緩開口:“父親的意思是,宇文滟的歸來并非偶然,而是有人故意為之?”高相點了點頭,眼中閃過一絲冷光:“不錯,此事背後必有文章。我們必須謹慎行事,以防不測。盯緊宇文滟,留心她的一舉一動。”
皇宮内,陛下正在準備修書一封送往齊國。
陛下說道:“這個老狐狸,肯定是和齊國那個小狐狸商量好了的,算準了朝中有人會阻止他回來,想着幹脆往後推推,也好給宇文滟多留一點時間。”
黃公公開口道:“宇文将軍歸期遲遲未定,太後娘娘也是十分牽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