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她隻是想吃頓火鍋 > 第59章 學堂

第59章 學堂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十日後,林夏小心翼翼地捧着一摞剛剛印刷好的書籍,來到了林蘇葉面前微微躬身,将手中的書遞過去,道:“小姐,這些便是按照您所提供的書冊印制完成的,請您過目一下,如果沒有什麼問題,我便讓石叔着手進行裝訂工作了。”

林蘇葉接過,翻開看了看,這是按照她給的模闆拓印下來的‘教材’。

林蘇葉覺得對于一字不識的孩子來說,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效果不佳,搖頭晃腦、死記硬背隻會讓他們感到枯燥乏味,甚至産生抵觸情緒,因此,她決定采用一種上一世她自己經曆過的教學方式——從拼音和偏旁部首入手。

這種方法不僅能夠幫助孩子們更好地理解漢字的構成和發音規律,還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當初府上衆人識字時,很多人也是通過這種方法逐漸識字寫字。

就連她身旁的四位貼身侍女也曾受益于此,她們紛紛表示這種教學方法簡單易懂,學起來事半功倍。

但這套獨特的教材要是被應用到書院之中,自然需要大量的課本和練習冊來滿足衆多學子的需求。

為了确保五日之後能夠順利使用這些教材,這段時間以來,基地那邊一直在不停的造紙、不停的印刷。

沒錯,那備受矚目的書院已然竣工,目前正處于最後的收尾階段,五日之後,縣衙的書院便會敞開大門,正式開啟招生與開班授課的進程!

“秋兒那邊怎麼樣了?”林蘇葉一邊翻頁一邊問。

十日之前,秋兒就已從醫館返回府上,并主動尋到林蘇葉,表示自身已然痊愈,完全有能力重新協助小姐處理各項事務

林蘇葉看她臉色還有些蒼白,關切道:“你此次大病初愈,理應靜心調養、好生歇息一番,若是覺得待在醫館煩悶無趣,不妨就在府内安心休養便是。”

可秋兒卻毫不猶豫地雙膝跪地,行禮後神情堅定地回答道:“小姐,奴婢真心覺得身體已經全然恢複,懇請您準許奴婢回到您身邊,繼續為您效力辦事。”

林蘇葉連忙将她扶起,無奈道:“行吧,剛好最近書院快弄好了,也在拓印教材,你們從小跟着我一同讀書識字,對這本書也很了解了,就由你教其他老師吧。”

秋兒疑惑:“小姐,老師…”

林蘇葉擺擺手:“就是先生、夫子的意思。”

“那…我們日後都讓學生們都稱夫子為…老師嗎?”

一邊說着,秋兒還不自覺地皺起眉頭,似乎感覺這樣的稱呼有點奇怪和别扭。

林蘇葉卻摸着下巴,越想越覺得合适:“我覺得可以,如今百姓已潛移默化,一提先生、夫子就認為都是男子,可事實并非隻有男子才能教書育人,有些學識他們也未必有咱們懂,‘老師’這個稱謂比較中性,男女皆可,也不會存在先入為主的思想慣性,就叫老師吧。”

秋兒聞言眼睛一亮:“是,小姐說的在理!”

這十日過去,林蘇葉還沒抽出時間去秋兒那裡探望一番。

“一切都按在計劃進行。”林夏回道:“目前為止,包括秋兒在内,我們已經成功聘請了四位先生,其中,有三位乃是女子之身,秋兒和伏苓是咱府上的人,而另外那位女子,名叫曾畫屏,芳齡二十,已嫁作人婦,她原本是江南人,但後來由于家中突生變故,便跟随其祖父祖母遷徙至青松縣下轄的坡頭村落腳,這些年來,曾畫屏一直依靠刺繡技藝維持生計,就在前些時日,秋兒尚在醫館之時,曾畫屏恰好前去醫館為其祖母抓取藥物,二人相遇之後,相談甚歡,從她的交談之中可以看出,曾畫屏不僅言談舉止優雅大方、極具教養,而且據說對于琴棋書畫等方面也都略有涉獵,知曉一二,當得知我們書院正在招募先生之際,秋兒第一時間就想到了她,并将此事告知于她,随後她也通過了你出的測試題。”

“還有一位則是一名男子,名叫高銳,年21,尚未婚娶,其祖籍正是那青松縣黃鈎村人士,高銳之父原是位秀才,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然而,此人性格急躁,不慎在某次科舉考試場外與人結下仇怨,竟遭歹人算計,生生被打斷了雙腿,自此以後,他隻能歸家調養傷勢,也因此與科舉仕途徹底失之交臂。

經曆此番變故之後,這位父親便将全部希望寄托在了高銳身上,對其管教異常嚴苛,恨不得将自己一生所學傾囊相授,并對他寄予了極高的期望,平日裡更是三句話離不開科舉之事。

怎奈高銳本人的志向并不在此,對于入朝為官毫無興趣,雖說他在學業方面确實學有所成,但實際上卻是陽奉陰違,待到參加科舉之時,竟然交了白卷,還謊稱自己對此一無所知,其父得知此事後,怒不可遏,一氣之下将他逐出家門,甚至差點兒就要跟他斷絕父子關系,他是看到縣衙發的告示,主動報名,随後也通過了考核。”

林蘇葉歪頭:“他不是不喜讀書,為何來報名教書?”

林夏解釋道:“奴婢也問過他這個問題,他說他并非不喜讀書,隻是不喜為官而已,他覺得官場裡就是官官勾結,當面一套背後一套,那些為官者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他不屑與那等人共處,如今他看到縣衙告示,說招先生教幼童讀書識字,他覺得此事比科舉有意義。”

林蘇葉意味深長道:“倒是個性情中人。”

林夏又道:“另外學院學子目前已招了三十人,年歲最小的五歲,最大的十六歲,大多都是在酒樓當小夥計的孩子,我們也根據縣衙統計的名單去挨家挨戶的宣傳了,但是許多百姓要麼覺得家中是個丫頭沒必要讀書,要麼覺得孩子都大了,有讀書那時間還不如多掙點銀錢,所以……”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