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長!”孫夫子一語道破來人身份。
衆學子訝異之餘,紛紛施禮拜見,“山長!”
山長走到衆學子面前,淵渟嶽峙,壓得所有人不敢直視,環顧一圈後,銳利到冰寒的眼眸鎖定在一人身上,厲聲道:“梁山伯,看你幹的好事!”
“比試?”山長冷冷看着梁山伯,問道:“你以為天下就你一個聰明人嗎?”
“說得倒是容易。這裡共有四十五人,比什麼?怎麼比?什麼時候比?是能一朝一夕解決的嗎?”
況且誰來評判,評判标準又該怎麼定?
如果書院有能力在短時間内組織一場如此大型的考試,他為何不直接将人全部收下?
“山伯知道。”梁山伯跪倒叩拜,說道:“比起無書可讀,這些麻煩又算什麼?”
“若是書院缺少桌椅闆凳、經義教材,我們願意自己想辦法克服。隻求山長給我們一個讀書的機會!”
寒門子弟紛紛跟在梁山伯身後,齊齊跪下,高聲喊道:“求山長給我們一個讀書的機會!”
孫夫子所面臨的壓力轉眼間給到山長,山長擡眸看了梁山伯一眼,意味深長,“倒是我小看你了。”
“你想要的根本不是比試,你想逼我出面收下你們。”
梁山伯本想解釋,他雖看出老伯身份不凡,但沒有想到老伯就是山長。
他想的是,鬧大了,山長必然會出面。哪怕山長不答應,見到人,他也有一線生機。若是山長答應,自然更好,反正結果不會更差了。
梁山伯彎腰伏在地上,再次叩拜。山長既然願意出面,沒有一上來就徹底拒絕,說明還有希望。
“隻要書院願意收寒門子弟,無論怎樣懲罰山伯,山伯都心甘情願。”
山長胡子一動,問道:“隻要書院願意收寒門子弟,什麼樣的懲罰,你都認是這樣嗎?”
見梁山伯點頭,山長又問:“如果這個懲罰是不收你呢?你帶頭鬧事,收了你豈不是落了書院的面子?”
山長的話讓跪着的衆寒門弟子心裡七上八下,膝蓋下堅硬的石闆也沒能泯滅希望帶來的芳香,一個個心思浮動。
看到此情此景的馬文才忍不住勾勾嘴角,還以為這些窮酸鬼鐵闆一塊呢?原來不過如此!
隻可惜看不到梁山伯的臉色,想必精彩極了。辛苦一場卻是為人作嫁。
不同于劉郁離看好戲的表情,祝英台是真心誠意地為梁山伯擔憂。
山伯該怎麼選?同意山長的話,他将無書可讀。不同意,就會連累所有寒門子弟。
以山伯的性格,他必不會為保全自己而舍棄同伴。
祝英台忍不住攥緊袖口,心如油煎。
山長再次問道:“梁山伯,你願意嗎?”
梁山伯挺直脊背,直視山長,開口說道:“山伯不願。”
“山伯也是寒門子弟,不該被排除在外。”
山長微微低頭,刀子一樣的目光,落在梁山伯的臉上,“你是堅決不肯了?”
見梁山伯一副堅持到底的姿态,山長說道:“我以為你是個心有大義的孩子,不想是我錯看了你。”
他擡頭,轉向梁山伯身後之人,問道:“他不肯,那你們呢?”
“是與他一起離開,還是留下來?”尖銳至極的問題就這麼被擺上台面。
站着的人群傳來一片唏噓,跪着的窸窸窣窣。
有一位藍衣公子自人群中蓦然站起,一把推開同伴的手,出聲道:“學生常無名見過山長。”
“學生願意與梁山伯同進退。”他眼神堅毅,毫不畏縮,“為衆人抱薪者,不可使之凍斃于風雪。”
“是嗎?”山長看向梁山伯,“你的同伴肯為你放棄唾手可得的機會,你難道就不肯為他們退一步嗎?”
梁山伯彎腰再拜,擡頭回話道:“學生願做子路,不為子貢。”
“好一個願做子路,不為子貢!”山長語調平緩,周身的威壓卻是一陣強過一陣,“這是拿孔夫子堵我呢?”
子路與子貢皆是孔夫子的學生,兩人各有一個出名的典故,分别是子路受牛、子貢贖人。
子路受牛是指子路曾在河裡救了一個人,那人給子路送了一頭牛,子路坦然接受了。
世人嘲諷子路貪财,孔子卻誇子路做得對,行善事得善報,這樣大家就更願意做好事了。
子貢贖人則是指春秋時的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見到在外淪落成奴隸的同胞,将人花錢贖回來,就能獲得國家的獎勵。
子貢贖人後卻拒絕領受獎勵,孔子知道後認為子貢做錯了。今後,魯國人将不會再花錢贖回同胞了。
因為做了好事,不僅沒有回報反而要損害自己利益。
梁山伯自稱願做子路,不為子貢。意思是他不肯放棄入學,山長如果不收他,就是違背孔聖之道。
山長歎了一口氣,說道:“聖人之道,豈是我這個小小山長能違背的。”
聞言,梁山伯眼睛一亮,喜不自禁,“多謝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