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那臣就忙其他的去了。”
話雖如此,這裡也沒别的去處,尚書的專用桌案給姜宛亦用了,鄭尚書也隻能自己去旁邊的小桌子邊幹活。反正也是在一個屋子裡,姜宛亦那邊有任何問題,随時都可以叫鄭尚書過去問話。
因為是官員檔案,所以吏部這邊也是會有每個官員的家庭情況等信息的,包括各個官員在哪個私塾念過書、師從何人等都有寫明,要比戶部的信息更加詳盡。
但是看這一些,姜宛亦就能夠确定這些官員的一些共同點,幾乎所有人都是官宦世家出身,最少也是個世家旁支。要說這裡頭沒有古怪,任誰也不會相信。
無一例外,這些人的家族及姻親中都至少有或曾經有過至少三品以上的朝廷重臣。
姜宛亦又看了這些人當年參加科舉的情況,倒是每個人都不盡相同,但其實也有迹可循。比如說有兩個官員考童生和秀才都考了很多年,卻一次就考上了舉人,次年又考上了進士入了朝;有的官員明明家裡都已經遷到都城,考試卻要回到老家去考的;甚至姜宛亦還看到一個最離譜的,連童生秀才都沒有考,直接被保送直接考了鄉試。
這份官員的檔案直接被姜宛亦拿了出來,這都不用繼續往下查了,東淩國可沒有可以免試調級的律令,說嚴重了,這都可以當欺君來算了。
其他官員就要從任職的考核來着手了,東淩國官員每年都有政績考核,地方官和京官的考核方式不同:地方官員考核的是民生政績,比如當地的種植畜牧的産量、經濟發展帶來的稅收、人口增長和當年落實的各類措施等;而京官則是根據各官署衙門的類别,針對性的考核的。除了政績考核之外,每個官員還有長官的評分。
這些官員裡面大多數都是從地方官做起的,地方政績說不上多好,稅收也一般,但無一例外都有極高的長官評分。這樣一來,他們的綜合評分就高了,也就能一步步順利晉升,一直到京中有肥缺能讓他們混進來。
也正如姜宛亦猜測的那樣,他們多數人都是通過舉薦升官。
可即使是這樣,姜宛亦還是覺得不太對,自己沒有想明白,便隻好繼續打攪鄭尚書了。“鄭尚書,哀家有些疑惑,還請鄭尚書幫忙解惑。”
“太後盡管問便是。”
“這些人的文章你也看了,你覺得一個文章寫得一塌糊塗的人,能做好一個官嗎?”姜宛亦沒有明說,但她是真的覺得這些人即便是這上頭寫的政績也未必能做到。
鄭尚書也很是無奈,盡管他已經是一部尚書,但還是對有些事無能為力。“回太後,文章好壞并不代表一個人的為官的能力,但……臣實話實說,這官員考核雖然有用,但是有權勢的人想要做些手腳就太容易了。地方上的政績是可以謊報的,都城各部的官員也是可以搶占别人的功勞的。隻要他的直屬上官保着,别人很難駁回。”
姜宛亦聽明白了,看來自己想要拔除這些毒瘤,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那馮策呢?”兵部尚書錢輝是自己父親的好友,姜宛亦相信,在政績這塊上,兵部尚書應該不會包庇馮策,而他上頭寫的政績和評分都不差。
“馮策的情況臣不太清楚,不若臣找個理由将兵部尚書叫來,太後直接問錢大人?”禮部尚書也不是什麼都知道的,而且這些官員考核的細節都是下頭的官員們在做,自己隻負責敲定各項結果和政策。
姜宛亦如今是太後,她可以借着陪小皇帝出來的理由來吏部,卻不合适再去别的地方,所以鄭尚書就想着可以把太後需要的人給叫過來。
這個方法姜宛亦也贊同,就和鄭尚書一起想了個理由,派人去請兵部尚書過來了。
姜宛亦對兵部尚書錢輝還是比較了解的,他和自己的父親不一樣,自家父兄都是那種剛直的性子,而錢輝為人很是圓滑,是個老狐狸。
兵部尚書錢輝聽到有人來請自己到吏部,那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他就沒相信,隻是他原以為是小皇帝要找自己,沒想到去之後見到的卻是太後。
“太後,馮策之前在兵部時工作還算認真,很少會偷懶耍滑,所以這在兵部時期的過往考核結果,并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
聽完錢輝的話,姜宛亦有些發愁,難道馮家真的隐藏的這麼好嗎?
可還沒等姜宛亦發散思維,錢輝卻又繼續說道:“不過工作雖認真,手腳卻不太幹淨……”
姜宛亦此刻不由感歎,果真是個老狐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