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尚書整理好,挑出了所有得到三個甲等評分的策論,當場宣布了名單。
而這份入選名單也讓人啧啧稱奇,三甲文章共十六篇,三品以上官員僅占五人,四品五品官員有九人,而五品以下的官員也占了兩名。
各部衙門的主官中,刨除免考的吏部鄭尚書,僅有兵部尚書錢輝和宗人府的宗人令萬雲峰獲得三甲入選。最丢人的是禮部,竟所有人都落選了。
“這次選題小組的成員便按照這個結果來吧。”小皇帝謹記姜宛亦和自己說過的話,有時候也得打一巴掌給個甜棗,所以最後他還是得鼓勵一下沒有入選的那些人。
“其餘的人也不必灰心,這評分也會因為評分人的個人喜好有影響,并不代表你不夠優秀。且文章好不好隻是做官的一個門檻,為官最重要的是為國效力,心系天下百姓。”
“這些文章大家都各自領回去,互相學習交流,或許大家也能有所感悟。”
小皇帝讓人帶走了那張謄寫了所有人成績的清單,而原稿也都在禦書房裡,雖然這分數确實如他所說,并不能完全準确他們的文章水平,但是那些好的基本上也不會有太大偏差,最差的那些更是無可辯駁。
姜宛亦也考慮得明明白白,好的值得學習,差的也能當做反面教材。最重要的那些寫得一塌糊塗的,也就能判斷出某些官員入朝為官是有多大的水分的。
“還有這兩個五品以下的官員,陛下之後可以找機會了解一下他們,如果确實是有能力的,且品行端正,那日後陛下也可以重用他們。”
這段時間來,姜宛亦也一直跟着小皇帝一同學習,以前她或許隻能看懂個大概,但現在這些奏折策論,她都能有自己的一些判斷了。
不誇張的說,姜宛亦的進步甚至是大于小皇帝淩璟遊的。
小皇帝也很佩服自家皇嫂,他是感受最深的人,以前皇嫂最多和自己講講道理,出一些有趣的點子,可現在卻已經能跟自己商讨不少朝政事務本身了。
“皇嫂,我有時候真的覺得自己挺沒用的,若是皇兄還在就好了,又或者你和皇兄能有自己的孩子,他一定比我聰明多了。”
姜宛亦無奈的撸了把淩璟遊的腦袋,“沒有發生的事情就不要胡思亂想了,你如今已經是皇帝了,就好好學,你很聰明,假以時日,你會成為一個優秀的皇帝的。”
就算是上輩子,姜宛亦也沒有和那位太子殿下見過幾面,本就沒有什麼深厚的感情基礎,如今她更是抛卻了兒女私情,一心隻想着把淩璟遊教好,護他長大。
況且先帝也不是個草率的人,即便是真的自己和先太子有孩子,這皇位也隻能是給淩璟遊。淩璟遊如今九歲,都面臨着巨大的困難,這樣的局勢,一個襁褓中的孩子,能不能活下來都未必,沒有人敢這般冒險。
先帝唯一的失誤就是選錯了給兒子的左膀右臂,以為聞楚是個好的。好在自己重生一世,一定能改變上輩子的很多事情。
“眼下還有一事需要警惕:今天馮策被罷官,馮家的人一定不會善罷甘休。馮家人多數都在軍中,就這麼個子侄是個文官,還在兵部,這裡頭的關竅陛下得想明白。”
小皇帝想到了馮策的原先的官職,兵部武庫司郎中,其中一項職能就是掌管武器。即便是他年紀小沒經曆過,也能猜到馮策必定借由職務之變幫着馮家謀取了不少好處。
“皇嫂的意思是,罷免了馮策,不僅僅是馮家的一個子侄被罷官這麼簡單,馮家可能會因此失去更多的利益?”
姜宛亦颔首,“是我的猜測,但是從現有的情況而言,确實可能性很大。今天去吏部可以問問鄭尚書,馮策是怎麼進的兵部?目前還不知道馮家會不會做些什麼,所以我們也隻能等着,見機行事。”
官員的擢選晉升是吏部之責,但也不完全是由吏部說了算的,有些官職空缺是可以進行推舉制度的,而是否接受推舉,則是由用人官署來決定。因此馮策的兵部郎中的官職,怕是有貓膩的。
而姜宛亦沒有告訴淩璟遊的是,那位一直被孩子挂在嘴上的兄長,正是聞楚借馮家人之手害死的。
一國儲君披挂上陣,即便是他本人再英勇善戰,軍中大将又怎麼敢真的讓太子沖在最前面放任不管?當時太子陣亡,馮高重傷,不是沒有人懷疑過,隻是誰都沒有證據能證明馮高是别有用心的。即便是先帝,當時也隻是以護駕不利為由,降了馮高的品級再罰了俸祿。
聞黨一派的人中,最需要鏟除掉的,就是馮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