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尚書知道不能在外面暴露太後的身份,就趕緊把人往裡頭帶,一進屋就哆哆嗦嗦的給姜宛亦行禮。
“臣參見太後娘娘,娘娘千歲。”鄭尚書有苦說不出,誰家太後這麼往外瞎跑啊!
姜宛亦笑笑,卻什麼也沒說,反倒是一旁趙公公又戲子上身:“鄭大人眼花了?這哪來的太後?咱們都是陪着陛下出來的,今兒不是要準備恩科之事嗎?陛下還等着呢。”
鄭尚書心情是崩潰的,但是他什麼也不能說。努力的平複了自己的心情,才終于開始了今天的任務。
恩科其實和尋常的科舉區别并不大,相當于額外增加一次小規模的會試和殿試。
東淩國的科舉,每年春季各縣進行考取童生的童生試,分别錄取至多二十名;每年秋季各府進行考取秀才的院試,分别錄取至多三十名;每三年的秋季在各州進行考取舉人的鄉試,分别錄取至多三十名;鄉試次年春在東淩國都城進行最終的會試和殿試,取全國四十三名。
會試決定名額,殿試決定排名,這四十三人中分别設狀元、榜眼、探花各一名,進士二十名,同進士二十名。
而東淩國恩科的區别在于,恩科隻取二十三名,沒有同進士的名額。雖然是額外的機會,但是競争也更加激烈。
鄭尚書給小皇帝講了科舉的流程之後,又說了禮部和吏部的分工職責。禮部負責與各州的信息傳達,安排科舉期間都城中的各類臨時規定、考場的場地籌備、考試物資籌備以及所有的人員安排等,最重要的核對所有考生的信息,必要的時候可能還要找戶部的人來幫忙。
看起來似乎是比較雜亂的工作,但是卻也是非常緊要的,任何一處的纰漏,都有可能造成不可預估的混亂。天子腳下,一旦出現什麼問題,很有可能就會給一些心懷不軌的人利用的機會。
而吏部的職責是考題的拟定和考卷的批閱評定,事情不像禮部那邊那般繁雜,但重要的是公正性和保密性。科考的題目并非吏部的人自己說了算,而是由吏部成立出題小組,選拔各部衙門的官員一起來拟定考題。
所有的小組成員都會拟定一套題目,最後由出題小組的組長和副組長來選定最終的題目到底是哪些。這也是為了保證考題更大程度的得到保密。
科舉舞弊的問題很難完全根除,但這樣的方法可以讓那些企圖通過不正當途徑獲取考題的人很難獲得全部的考題,除非舞弊者能夠牽上正副組長三人的關系。
“陛下,臣可以保證,自臣入吏部以來,絕沒有給任何人洩露過一絲科舉的考題,請陛下務必信任微臣!”說到科舉舞弊的時候,鄭尚書連忙表忠心,别人他管不住,但是自己是絕對不會做這種事情的!
小皇帝點頭,他倒也沒有不相信鄭尚書的意思。“既然這個題目的保密性十分重要,那孤可以加入出題小組嗎?”
鄭尚書還以為小皇帝是要當組長,結果隻是要加入出題。“陛下,微臣的想法是,不如由您來做出題小組的組長,你覺得呢?”有皇帝在,鄭尚書哪敢自己托大?哪怕隻是讓孩子當個吉祥物,也得把名分給足了?
小皇帝其實也挺願意當的,但是他總覺得有些不是很合适,這麼重要的事情,讓他做主?“這個不着急定,你先來選一下出題小組的成員,至于誰來做組長,等選完人再說吧。”
旁邊的姜宛亦本來以為小皇帝會一口答應,沒想到孩子是真的懂事不少了。出題小組的成員選誰,或許是這次恩科最重要的一環了。
鄭尚書讓人調出了各部官員的名單以及前幾屆出題小組的官員名單,“為了保證每次出題的随機性,出題小組的成員每年都會有一部分人進行更換。陛下您可以看看,覺得哪些人比較合适。”
這件事倒是真的觸及到了小皇帝的盲區,他登記這幾個月來,都還沒把那些有資格上朝的官員認全呢,更别說這是京城各部所有的官員名單了。
但是小皇帝不能如實說,畢竟是從小皮慣了,信口胡說的本事他一向厲害。“鄭尚書,選人一事事關重大,孤不了解其中關要,還是你來比較合适。”
鄭尚書本來也沒指望小皇帝真能把活幹了,真要當場把人選了出來,他反倒是不放心了。“那微臣仔細挑選一番,明日将名單呈給陛下。”
這會兒鄭尚書還不知道,此刻一直假裝不存在的太後姜宛亦倒是有了盤算。
回去的路上,姜宛亦就問了小皇帝對選人有沒有想法,小皇帝搖頭,跟自家皇嫂才敢說實話。“太後,孤對那些官員們實在是不了解,倒是知道有哪些人比較惹人厭的,至于誰有才學,是真的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