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看到除了皇後生的孩子,其他兩個妾連個女兒也沒讓生。還多次訓斥那些讓充盈後宮的大臣,屢教不改的就被皇帝賜了十幾個妾,鬧得阖家雞犬不甯,之後就被皇帝以齊家不能給貶了官。
把夏恒給樂的肚子疼,最讓夏恒感慨的就是太宗對親弟是個斷袖的處理。說實在,别看現代社會标榜文明、先進、自由、平定,一旦遇到斷袖這種事很少有人能心平氣和接受的。
而夏太宗竟然下旨為親弟弟和妻弟兩個賜婚了,雖然不少的人都私底下說皇帝這是為了防止皇親國戚竊權,但是夏太宗毫不在意,還說此為少數人的天性,若真的同女子成婚非但不能結秦晉之好,反而多方痛苦。
還說若有妻室發現丈夫為斷袖者,和離不但可以帶走嫁妝還可以帶走兒女,可惜果決者甚少,畢竟自武皇後女子已經被壓迫了千年,大多數女子還是願意粉飾太平,反而覺得這樣更好,反正男的又生不出孩子來,不影響孩子的繼承。
尤其是在皇帝封親弟為忠順王,并世襲罔替後,悄悄盛起了男風。帝後知道也無奈,畢竟如忠順王一樣敢娶男妻的是少數,世人對香火傳承看得比任何東西都重。
再來說忠順王的那個世襲罔替,可沒少被人說太宗假惺惺,都斷袖了還哪來的替。太宗聽聞後立刻着手嗣子一事,不過願者甚少,誰願意頂個王位卻是絕後的命。
任誰也沒想到最後站出來的是皇長子,說自己隻會打仗不會治國,接替了忠順王剛好,到時候讓下任皇帝給他找個送終的就行,帝後雖說被兒子驚了一下,思考了一下也就同意了。
隻是沒想到親叔叔還在,皇長子卻英年早逝,雖說國已立,但是邊陲不甯,皇長子一心撲在戰場上,積勞成疾又舊疾複發,這才撒手人寰。帝後自是悲恸,就是忠順王夫夫兩個也大病了一場,也相繼亡故。
而太宗為了弟弟和兒子有摔盆的孝子賢孫,便征求了次子的意思将次孫過繼了。待太宗駕崩,惠祖繼任時,忠順王都第三代了,可惜惠祖過繼出去的二兒子長大後沒有娶妻,養了一堆的小妾,卻不敢生子,隻能縱情聲色導緻早亡。
其實惠祖的二兒子确實懦弱了些,也不知道是從哪裡得知,忠順王是不準生子的,所以才把自己憋屈死了,也是因為他的逝去在,衆人才認為忠順王隻能過繼嗣子來繼承,成了專坑皇子的王位。
而惠祖因為哥哥英年早逝,成了鐵闆釘釘的下任皇帝,所以在性格上有些一言難盡。讓夏恒來說就是有些湯姆蘇,所以太宗才會給兒子選了個強勢的王妃,所以說太宗的胸襟很讓人佩服,他根本不怕王妃身份變了後來個垂簾聽政。
因此王妃對帝後那叫一個孺慕,就是許久不曾開懷,不過婚姻就是一物降一物,惠祖倒是一點沒在意,還是王妃選了四個好生養的,因此惠祖登基為帝總算有兒子充場面了。
雖說惠祖不如太祖專情,但是對充盈後宮也是秉着無所謂的态度,他可是聽爹娘話的好寶寶,知道自己性格會被人利用,也就守着皇後和四個妃子過日子,其中一個雖然沒有生育,但皇後也沒打壓,一同封了妃。
前面說過惠祖過繼的二兒子抑郁而亡,惠祖也暫時歇了過繼的心,剩下的兩個兒子就開始了内耗,都想着把對方過繼到忠順王府裡,連帶着兩個妃子都鬥成了烏雞眼。
而争鬥總會分出個勝負來,所以惠祖就剩下義忠親王一個兒子了。而義忠親王長到十五歲,忽然皇後就生了嫡子,也就是當今聖上,這個心理落差直接導緻了後來的宮變。
讓一個認定自己是皇帝的人忽然被截了胡,誰受得了,也就是惠祖的性格給了義忠親王的誤導,惠祖可沒因為另一個兒子的死亡怪罪過義忠親王,就是那個妃子也隻是冷了起來。
所以義忠親王還想過要是嫡子昏庸無能,他還是有機會的,沒想到皇後不愧是太宗親自選的,生個兒子也是聰慧異常。于是義忠親王就開始暗中培植勢力,想着待羽翼壯大就逼宮,還幻想過要是惠祖傳位,他就解散依附的黨羽。
可惜不是任何人都像惠祖這樣湯姆蘇的,為了從龍之功,底下的人可沒少撺掇義忠親王,尤其是惠祖宣布在當今的及冠禮上冊封太子時,才會導緻義忠親王的孤注一擲。
結果自是不必多言,被囚禁于府的義忠親王自焚了,當今聖上也失去了父皇和母後,就剩了一個現在的忠順王,而今聖上已在位近二十年了,要不是家裡出了喪事,說不定國公府還會被召進宮祭拜呢!
不過對于夏恒來說祭拜太宗是輪不到他的,也就老太太和賈代善能有這個資格,所以太太暗示賈娴死的不是時候的話他就不予置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