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為了科舉,二是為了見世面,第三就是萬一走運留在京城了呢!說到這個,夏恒也是挺驚奇的,現在朝堂上海真有個滿族的官員,對清史稍加了解的人都知道這個人,輔佐康熙計擒鳌拜的索額圖。
不過想在清朝一樣做什麼議政大臣是不可能的了,現在正在禮部任職,專門負責少數民族的各種事務。這種同化也是皇帝喜聞樂見的,因此每年都會錄取幾個少數民族的考生,然後放到各個地方去給自己派去的官員做副手。
而賈母就是看準了科舉的機會,把賈婉許給了一個滿族的同進士,這個同進士的父親在東北做了個小官,聽說國公府的女兒下嫁,恨不得沾個光全家遷進京城,自然是萬分滿意。
所以老太太還真說不出不好來,官宦之家的嫡子,還是個同進士,年齡也不過五歲之差。就是皇帝聽聞賈代善要嫁女給滿人,還誇賈代善為民族團結做貢獻來着,所以根本就沒法反對。
當然,賈母是不可能讓賈婉留在京城的,這不,這個同進士被封了個小官後,又給發送回老家了。而這次賈代善遣人去探望賈婉後,倒是真的打消了賈婉消極的念頭。
不管是史書還是野史,甚至電視劇裡都說了,滿族可是一夫多妻制的。賈婉在成婚第二年生了女兒之後再無所出,而賈母的态度又決定了賈婉夫家的态度,因此早就有了擡側室的念頭。
說實在的,賈婉相較賈娴幸運了不少,錢家因為賣了的女兒做了姨娘才有了好日子,在京城裡小門小戶的也惹他們不起,可回到海疆瞬間被打入原形,這才對賈娴幫不上忙日益怨恨起來。
而賈婉不一樣,夫家本身是做官的,官員還是要名聲的,何況東北距離京城也不是很遠,萬一傳了消息過去,他們家可受不了國公府的怒火。
直到這些年國公府對賈婉不冷不熱的态度讓夫家安了心,這才敢冒頭讓兒子迎側室。還好賈婉的丈夫沒有那個心,隻是再沒娘家人撐腰,賈婉可就頂不住了,婆婆想整兒媳婦那還不是手到擒來的事。
因此賈婉得知眼前來看她的人是賈代善的親信,那叫一個喜極而泣,整個人都明亮了許多。其實生孩子是要好心情的,因為第一胎生了個女孩,壓力本就大,還知道了滿族是個多妻制的民族,生怕丈夫弄回來一個平妻。
這下好了,公公婆婆對自己立馬轉了态度,也不提側室妾侍之類的了,還當場打發了賜下來的幾個丫頭,對着來探望她的人也是熱情有加,心裡雖然暢快到底意難平。
不過當她知道這些轉變卻是因為大姐的死亡時,忽然就對眼前發生的一切厭煩起來。大姐姐因為沒了親娘,隻能跟着自己姨娘過活,大姐姐對她還不錯,但姨娘對大姐姐确實不屑一顧。
而她又太小,不知道怎麼安慰大姐姐,所以大姐姐在重重壓抑之下,才會把錢家當成救贖。自己姨娘沒了的時候,還是大姐姐照顧自己,安慰自己,怎麼就沒了呢!
明明在她出嫁的時候,大姐姐還寫了信添了妝,說好的常聯系,因為距離太遠也就時斷時續的,她今年還盼着姐姐的來信,卻沒想到盼來的是死訊。
送走了報信的人之後,賈婉再也提不起心勁和公公婆婆打機鋒了,隻扯了料子做了孝服。她能慶幸因為國公府的招牌,家裡沒人敢說大過年的晦氣嗎?
而報信回來的人禀了賈代善二姑奶奶的情形時,老太太在聽得直念佛,賈母自是做出一副劫後餘生的表情,還自誇了下自己的眼光不錯,二姑爺是個好的。
老太太還能怎麼說,隻能順着賈母的話頭贊了下,畢竟賈代善可是挺滿意賈母的态度,還說大姑娘和她的姨娘就是執拗了些,要是讓太太挑哪有這麼多事。
夏恒要是知道了絕對會送呵呵兩個字給賈代善,賈母指不定現在多後悔呢,她就想着東北是個苦寒的地方,可沒仔細考察過男方的人品。
現在報信的人越說二姑爺的好,賈母心裡就越不得勁。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他這隻小蝴蝶的緣故,撲騰了一下小翅膀,事情的方向就與原來的差了十萬八千裡,想想還覺得挺榮幸的。
就如現在,因為常起一家在榮國府挂了号,想在京城立足,自然少不了和榮國府打交道,日後若還是抄家。呸,幹嘛咒大嫂和大侄子,哦,還有侄女,有了這一家,榮國府應該不會落到日後的下場吧。
畢竟老太太和賈代善都還硬朗着,再活十來八年的是沒問題的。說到賈代善,就不得不說,時間真的個讓人猝不及防的東西,盡管因為賈娴的去世,這個年并沒有過得多鬧騰,但是大年初一是個特殊的日子,可不是能随便打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