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改變的不僅有氣溫,天亮的時間也延遲了。
去城外做生意的表兄弟們,不得不摸黑趕長路。
不知道誰,昨晚挑水撒了一點在巷子口,夜晚的霜凍将水變為了冰。
姜迎花送挑着豆腐出門做生意的兩位表哥到巷子口,因看不清腳下,滑了一跤,險些把今天備好要賣的貨全撞翻了。
穩住身形後,半晌心都是慌的。
等氣順勻了,她努力鎮定地對着陳乘文、陳乘武叮囑:“家門口的路都滑,山路和田坎絕對更不好走。你們要小心,翻了貨不要緊,别把自己摔傷了。”
傷筋動骨一百天,天寒地凍的,如果出了萬一又沒養好傷,留下病根可不得了。
“放心,我們兩個布鞋外還套了一雙草鞋呢!摔不着的。妹子别送了,快進家門去烤烤火。”陳乘武如此說。
冬天所有人都貓冬,不會起太早。
可惜日頭短,城外的生意要早些出門,不然一天下來往返不了一趟。
最近個把月,表兄弟們挑貨出城去了,姜迎花還能進家門歇半個時辰,再去集市出攤。
盡管很久不曾出城,但是姜迎花習慣每天早上送表兄弟們一段路,直至到東、西城門的分岔口,看着他們一人往東城門,一人出西城門。
東城門,通往桃花村方向。西城門,通往府城。
為何陳乘文、陳乘武要分别走兩個方向?話要從頭說起。
因着王多福被抓,姜迎花很久沒出過東城門,天天待在城裡守着集市這個小攤,閑暇時間稍微多了些,有更多時間顧家了。
每日賣完貨、備完貨,她還有半個多時辰的空隙陪一陪姜老漢父子。
左右無甚娛樂活動打發時間,她就請趙家老爺子繼扶手之後,打造了一張木的輪椅。
姜迎花倒不會畫圖,依然是靠描述,趙家老爺子憑着做木工的豐厚經驗,依着她的意思給她把東西造出來了。
輪椅的輪子方面,姜迎花以為就是純木打造,但趙老爺子提出,可以造一個馬車那樣的車輪。
馬車的車輪,輪子外包一層鐵皮,能更耐用、耐磨。
姜迎花不懂,但也知道鐵肯定比木頭耐磨。
最終趙老爺子制作的輪椅成品十分讓人滿意,外觀大體與姜迎花想象中的一樣,僅僅重量方面比現代用布、鋼材、塑料等等相結合的輪椅要重些。
試用了輪椅後,為了更加方便姜承香,姜迎花跟姜老漢溝通了一下,把家裡幾間房的門檻都拆掉咯!
拆掉門檻門便短了一截,又把幾張木門卸下來,請趙老爺子重新做了一段加長。
以往不管去什麼地方都要靠别人抱着、背着,現在自己輕輕推動兩個輪子便可在家中、院子裡活動,姜承香既不可思議,又十分滿足,漸漸的,人都變陽光了。
夏天的某一個傍晚,大夥兒坐在院子裡歇涼。
姜迎花坐在姜老漢旁邊為他通經活絡做按摩,姜承香坐在姜老漢另一邊的輪椅上,為他們父女兩扇風。
涼風習習,不知道多舒服惬意。
姜迎花為姜老漢揉動着關節,随意問到:“封水府城比汨陽縣熱些還是涼快些?”
小姜迎花是沒去過封水府城的,姜迎花更加沒去過。
倒是姜老漢曾帶姜承香去府城治過病,他們父子兩人都是去過的。
姜老漢說:“那自然是涼快些。”因為封水府城在更北方。
話題落到了府城上頭,姜老漢也回憶起了那次去府城的經曆,由路途上要花費幾天時間,細說到途中遇到了兩位好心的引路人。
姜迎花時不時問一兩個問題,姜承香偶爾補充一些姜老漢沒講完的細節。
聊着聊着,姜迎花腦子裡冒出了生意經。
瞧瞧!以前她隻記得把生意往城外桃花村那邊做,甚至還把生意發展到隔壁沂水縣,怎麼沒想過往府城方向發展呢?
靠近府城的地方,應該會更繁華才對!
不過,她很快又想起前頭姜老漢說,去封水府城,坐牛車、驢車要走個十來天。
隔着如此之遠,出西城門往府城那邊去大概也繁華不了太多。
姜迎花心灰了片刻,很快又打起精神——哪怕是尋常村落,增加一片市場也是不錯的。
表達出自己心裡的想法後,姜老漢仔細回憶起來。
很快,他說的話,簡直讓姜迎花暗語了一句柳暗花明又一村。
“往府城那邊去,有個村子挺好。裡頭的村民日子比縣城一些人家還要好過。”
“那村子名叫十二宅。”
“啊?”
十二生肖姜迎花倒知道,十二宅,一時半會兒真沒聽出來是個什麼名堂。
聽姜老漢細細說來,她就懂了。
原來是百年前,一名在封水府城發了家的富商回鄉蓋了一排青磚大瓦房。
房子不多不少,正好十二間。
‘十二宅’不是十二棟宅子的意思,而是十二間屋子。
明白了意思,姜迎花追問裡頭村民日子怎麼個好過法,難道他們不用種地?都跟着富商做買賣?
“……”姜老漢一時語塞。
十二宅的村民吧,也跟其他鄉下村民一個樣兒,得種地,但是“餘錢多些,家家都能吃上一天三頓的大白飯,他們村子裡就有一個屠夫,隔三五天殺一頭豬,豬肉不用外銷,本村人就能買完。”
百年前建十二間大瓦房的富商已經沒了,他後人還在,聽聞生意比那富商做得更大了,後人如今住在皇城,天子腳下。
每年呢,那家後人都會差使人回鄉,給村裡一筆祭祖費、修繕祖墳、老宅的費用。
幹這些修繕活計肯定從本村找人嘛,工錢高,活兒也不難,天長日久的,一年年積攢下來,那村裡子的人們日子當然好過了。
姜迎花腦筋急轉,心想:這麼有錢的一個村子,豈不相當于縣城内的市場了?
隔了幾日,她便放下集市的生意,跟着表哥陳乘文出西城門,向着府城的方向,一路踩點,一路規劃出了一條新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