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家親事正式說定後,外界才知道明蘭與如蘭的最終歸宿,對明蘭念念不忘的小公爺頓時如遭雷擊!
其實郡主之前已經心軟了,打算成全兒子一回,但她自重身份,沒有直接去盛家,而是通過墨蘭探風向。
墨蘭自然不會讓郡主上門,白白給明蘭擡身價,于是直接告訴郡主:顧廷烨已經在迎娶明蘭,為了小公爺的仕途着想,沒必要得罪顧廷烨。
郡主深以為然,她本就不想兒子娶明蘭,如今有了現成的借口,自然順坡下驢,隻是都瞞着齊衡。
直到兩家親事公布了,齊衡才知道大事不妙,當即找了顧廷烨詢問,反被顧廷烨數落一頓,雙方不歡而散。
顧廷烨雖然成功娶到明蘭,但盛家人情丢幹淨了不說,十萬兩銀子花出去,最後隻拿回兩萬兩,也讓他肉疼不已。
這筆賬自然算到了梁晗夫妻頭上,将來有機會,肯定要找們讨個公道!
另一邊的甯遠侯府,也突然陷入風雨飄搖中:禦史言官不斷上本參奏,左一條結黨妄行,右一款素行不軌,樁樁件件,言之鑿鑿。
那些已被拘禁審問的爵族,也有不少人供認,甯遠侯府與逆王早有牽連。
負責徹查謀逆的大理寺提出,謀反大罪,不容寬宥,就算不将甯遠侯立即奪爵鎖拿,也當拘人來問話。
但官家似乎很照顧顧廷烨的面子,所有參甯遠侯府的奏本都留中不發,這才讓甯遠侯府在狂風暴雨中勉強維系。
一朝天子一朝臣,對顧家這個結局,甯遠侯在八王登基大寶時,就做好了心理準備,甚至覺得現在才清算,已經是顧家賺了。
他沒有托梁晗幫他出面周旋,更沒有聯系春風得意的顧廷烨,隻是更加小心地照顧身體,等着為妻女做最後一博。
外面的風聲對侯府很不利:有些人将甯遠侯府當年舊事慢慢翻了出來,風言風語傳多了,隐晦指出當年顧廷烨多受欺淩。
其實顧府太夫人小秦氏在京城貴婦圈裡名聲很好,溫良恭謹,賢惠淑德,時常撫恤孤幼。
可人心都是現實的:一向講規矩的盛老太太,都默許林小娘這個妾室分配兩個姑娘的嫁妝,何況事不關己的路人?
顧廷烨回侯府那場大戲,再怎麼丢人現眼,再怎麼讓侯爺和太夫人收獲同情,也都是過去式了,随着顧廷烨越來越被官家看重,誰都不好再說他的壞話了。
有些人開始由結果反推原因:老侯爺三個兒子,長子顧廷煜病病歪歪,二子顧廷烨被趕出家門,唯有小秦氏自己的兒子好好的,娶了媳婦有了子嗣,真就是偶然嗎?
按照正常的婚嫁程序,相看媳婦乃至下聘過禮,都得由父母親長來操辦,這個步驟如有變動,終歸很不好看。
小秦氏曾想左右顧廷烨的婚事,但被顧廷烨用請聖旨法子擊破後,就不再有什麼言語了。
如今顧廷烨想請她出面說親,看起來似乎想緩和關系,她猶豫要不要接這個橄榄枝。
她身邊的人脈中,與此事直接相關的,隻有明蘭的四姐姐墨蘭,于是她請墨蘭來侯府做客,想問問她的意見。
墨蘭直接告訴小秦氏:去盛府提親是給顧廷烨臉,雖然可以去,但不能白去,顧廷烨必須給廷炜安排個實職,否則決不能答應!
小秦氏默然不語,如果按墨蘭說的,那豈不是與顧廷烨講和嗎?
想講和早就可以講了,之所以不要顧廷烨的任何好處,就是怕傷自己的賢惠人設,不利于将來兒子奪爵。
墨蘭不知道小秦氏的真正心思,但出于打壓顧廷烨的目的,還是耐心勸導:名頭都是虛的,利益才是真的,顧廷烨讓您出面您就出面,堂堂甯遠侯府太夫人的面子,就這麼不值錢?
請将不如激将,墨蘭再怎麼剖析利害關系,都比不上那句“顧廷烨讓你去你就去,面子這麼不值錢”讓小秦氏破防,她當即打定主意,這個門不能白登。
當年做填房的時候,她就想着不能白做,一定要讓兒子襲爵;今天出面說親,更不能白去,一定要讓兒子獲利。
顧廷烨萬沒想到,這個一項在乎面子的嫡母,竟很直白地談起了條件,要他給三弟安排差事。
平心而論,顧廷烨和三弟的關系并不差,也願意提攜他,但不能是現在,必須與太夫人完全講和才行。
某種程度上來說,三弟的前程是自己挾制嫡母的一個手段,謀實職要消耗天大的人情和資源,這種大牌不能輕易打出去,否則太不劃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