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艙的原理是刺激人腦的相關區域,記錄其中的強反射。就好像人的大腦是一片湖水,湖底沉着或大或小的石頭,通過攪亂湖水讓石頭們都飄起來,然後去記錄石頭留下的那些坑。越打越重的石頭,留下的坑越深。那些“石頭”,通常是比較深刻,對人影響較大的某些記憶。記錄之後是漫長而複雜的分析,因為記憶和事件本身不能作為量化的數據,也無法判斷是非正誤。
而陸禾要的,正是這些翻湧上來的零碎記憶。
陸禾圈出了報告中的幾個字:
倉庫、噪音、星球、飛船、2096年
然後他在報告的後面繼續寫:
人工智能、意識發射、陸遠航
就像夢一樣,這些零碎的素材在陸禾的腦海中組成了一個全新的故事。故事裡,生活在2096年的二十一歲的陸禾在參加飛行員考試的時候,穿越到了944年後的一個倉庫裡,和一個據說是父親留下的人工智能對話。
故事外,2096年十歲的陸禾得知了父親在科考中去世的消息,14年後,他和父親一樣進入計算機領域,并登上了漂流計劃的飛船。
陸禾通過了嚴格的考試和審查,成為了三千分之一的“人類未來”。這本應是值得開心的事,卻讓陸禾本人覺得毛骨悚然。他總是會回想起大考日,以及大考日之前的那幾年,覺得當時做出那些事、那些決定的是另外一個人。他沒有獻身的精神,不想背負那麼大的責任,并且認為漂流計劃是一坨不可理喻的狗屎。但這樣的他通過了審查,沒有舞弊,沒有欺瞞,堂堂正正地通過了審核。
陸禾覺得自己的想法被影響過。現在的技術做不到完全改變一個人的想法,但是短期的影響是可能的。讓人放棄一些執着的東西,淡忘一些糾結的記憶,略微地改變對某些事的想法。
這些可以作為心理醫生的治療手段被謹慎地使用,也可以把一個本來過不了大考的人塞進他所不屑的漂流計劃。
如今四年已經過去,那些性格和判斷上的影響逐漸消失,但是陸禾總覺得自己有些曾經非常在意的東西被淡忘了。參加上傳實驗是一個機會,借助儀器,或許可以把那些影響更快地消除。
所以即使項目組的倒黴同事們一直認為陸禾不适合第一個進實驗艙,他還是堅持這麼做了。
果不其然,收獲頗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