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篷也一直盡心教他,二人亦師亦友。
世間學校分兩種,官學和私學。
官學,有縣學——稱學庠,州學——稱學序,府學——稱學校,及“東右學校”——這是在平津府永平州的一所學校,也被稱為“太學”,隻收流内官及貴族的子女,或由皇帝指派的孩子。
官學不收學費,隻需自己承擔食住費。官學的教育費用來源主要靠朝廷撥款,另有地方士紳的捐贈。教師則是朝廷安排。
想要入官學學習,也是有門檻的,需通過入學考試,比如縣學的考試難度為中等,通過者有四成。
在縣學學滿八年後,可參加畢業大考,成績特優者可以直接送到府學學習;成績優秀者可以直接送到州學學習,并且有資格前往府中的學校,參加資格考試,考試通過者可在該校學習;成績合格者可獲得畢業證書退學,也可以選擇繼續學習三年然後進行複學大考;成績不合格者沒有畢業證書,可選擇繼續學習三年然後進行複學大考或退學。
在州學或府學學滿五年後,可參加畢業大考,畢業證書會用近一年的成績和畢業大考的成績進行判斷,有特優、優秀及合格這三種畢業證書。不合格的沒有畢業證書,可以選擇繼續學習三年然後進行複學大考或退學。
而私學,隻有州郡及以下的行政地區有,為私人所辦。
私學有被朝廷認可的大學院,也有小私塾。創辦的經費來源有地方士紳的捐贈,還有朝廷的補助。但需要付學費,學費倒也不高,最差的家庭都是可以承受的。即便是家人身體不好,無收入來源,也可以不交,幫老師或學校幹活,來抵費。
大學院的學習路線和縣學一樣。
私塾則是學成後可進入大學院參加大學院的畢業大考,特有、優秀、合格者此後的學習路線和縣學大考一樣,不合格者則繼續回私塾學習,三年後可以再次到大學院參加複學大考,或就此結束學業生涯。
私學是秉承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建立的,是以對學習能力無門檻,有錢人也樂意捐贈。
上私學的都是因為沒有通過官學考試的,但沒通過官學考試不能給一個人定性,私學的存在便是提供了學習機會,因此全世界都沒有家庭正常的人是不識字的情況。
但并非所有入私學的人都是由于考不上官學,也有其它情感和地理原因,還有的是私學的老師名聲遠揚的的原因。
以孟倚故的聰慧,自然是考得上縣學,但本縣學庠離家中過遠,離村最近的私塾,老師昌篷又是一個文武科舉資格考試都通過的秀才,養父母便把他送來這裡學習。
十二歲那年的事故之後,孟倚故本可搬到本縣學庠附近,考入縣學。畢竟除東右學校之外,六到二十歲之間的學子,官學都是收的。
但若入縣學,還需得學滿八年方能參加畢業大考,再入學五年參加州學或府學的畢業大考,才能取得資格參加科舉。孟倚故年已十二,他不願再多耗費這十三年的時間了。
在昌篷的私塾學到十六歲,孟倚故參加了科舉資格考試。
在籍屬上,倡籍、棄籍和因罪而貶的首三代賤籍者沒有科舉資格。
而良籍、賤籍和因罪被貶的非首三代賤籍者,且其本人及上下三代直系親屬沒有犯罪記錄的,才有望參加科舉。
所謂有望,是因為參加正試科試還需要資格:
一.東右學校積分數值20以上的學子可參加科舉正試。
二.在學序或學校畢業大考中取得特優或優秀畢業證書的學子可參加科舉正試。
三.由官員或有名人士保舉的可參加科舉正試。
四.在科舉資格考試中通過最後的院試,獲得“生員”身份的,即秀才可參加科舉正試。
孟倚故選擇了于他而言最快的路——第四條路,以他的才學智慧,順利獲得生員身份。之後他繼續學習,在十七歲時候參加科舉正試,十八歲高中狀元。
孟倚故三十歲那年,在朝廷有些根基後,想接昌篷來永平州發展,昌篷卻道皇城良師甚多,無需多他一個,更願留在那偏隅發掘和幫助更多的“孟倚故”。
先生志偉,令人欽佩。二人時至今日仍舊時常書信往來,每年相聚一次。先生之願,孟丞相也是步步支持,以助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