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延陵王隻是感覺自己占了别人的功勞,難免有些過意不去,于是暗自發誓,日後定當加倍回報。
延陵王自幼生活在皇城,接受皇家嚴格的管教,不能私自結交朝臣,同時又礙于自己皇子身份,行事謹小慎微,生怕被有心人捕風捉影,因此也很少參加郊遊活動。
作為皇子,雖能榮華富貴,錦衣玉食,卻在親情方面有所失意。延陵王自幼生母早逝,後宮無親;皇帝又自帶君父威嚴的心态,難免父子關系顯得生疏;兄弟同父不同母,很難說親與不親,因此延陵王在人際情感方面是孤獨的!
延陵王自從來到雍涼,便覺得鳥入深林,連呼吸都是一種享受,也喜歡這裡的人,所以不想隔着身份與人相處,才讓李侯為其隐瞞身份。
經過這幾天的軍營口耳相傳,延陵王早已留意了辰羽,以及燕甯,覺得二人和自己年紀相仿,便有了結交之心,畢竟自己在京城兄弟無親,也少郊遊,沒有真正的朋友。
……
正值寒冬臘月,這北擊西胡的戰事已然在默默發酵,一觸即發!至于什麼時候能結束,沒人能知道,隻知道這個年關征夫千裡不歸家,唯恐立春骨難尋!
當皇帝收到李侯和延陵王署名的奏折,得知有一股不明勢力刺殺延陵王時,不禁心驚膽寒!同時覺得鎮西将軍能及時化解危機,不負所托!
皇帝收到奏書的第二日早朝,特地命曆下王和薛城王兩位皇子上朝議政,隻見皇帝怒氣填胸,忿然作色将奏折扔擲于地!
“竟然有人這般行刺延陵王,簡直無法無天!罪大惡極!”皇帝勃然大怒道。
衆大臣見皇帝大發雷霆,不禁誠惶誠恐!面面相觑,不敢率先吱聲!誰都知道想刺殺大皇子的人極有可能也是皇子。
衆人也看出來皇帝是在故意警示在場的兩位皇子。兩位皇子見皇帝大怒,更是噤若寒蟬!魂不附體!顯然也感受到了父皇在懷疑自己!
作為被懷疑的對象,此刻若是默不作聲,不發話吧,像是心虛!發話吧,又像是故意遮掩,真叫人進退兩難呢!
“兒臣奏議,徹查此事!”薛城王見狀難以自安,率先繃不住了,想着洗清嫌疑,卻不免顯得惶惶不安,言語哆嗦。
“兒臣亦複奏,兒臣請願去雍涼為皇兄徹查此事!”曆下王見薛城王想着洗清自個,便連忙戰戰兢兢跟着複奏。
兩位皇子都想要洗清自己,便是要将對方至于火架上烤,無心也成了有心,于是相互暗自怨憤,卻又不的不表面裝着和氣。
大臣們見兩位皇子都這麼難得的保持意見一緻,便一改張望姿态,紛紛進言徹查此事!皇帝自然也清楚,大臣們在這件事上不敢多言,無非是想明哲保身!可皇帝又怎會讓嫌疑很大的曆下王調查此事。
“既然事情發生在雍涼,李赫明責無旁貸!事情沒調查清楚之前,他就逃脫不了幹系!”皇帝故意擺出生氣的姿态。
衆大臣聽皇帝這麼一講,頓時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沒想到皇帝會将這事遷怒于李侯,于是大臣們一時面面相觑,卻見衆大臣之中有一人泰山不動,鎮定自若,此人正是光祿卿何大人。
正在衆大臣疑慮之時,皇帝正容亢色道:“光祿卿何在?”
“臣在!”
“朕命你前往雍涼,徹查延陵王被刺一案,就讓鎮西将軍李赫明配合你專查此案!”
“啟禀陛下,如今鎮西将軍率雍涼軍正要出擊西胡,恐難分身!不知如何專查此案?”何大人疑慮道。
皇帝聞言,故作深思之态。堂下亦有大臣連忙請奏道:“微臣以為,兵者,國之大事也!況且事有緩急,當先使鎮西将軍一心對敵,方為妥當!”
“楊愛卿言之有理,不過我梁照善用兵者不止他李赫明一個,”皇帝胸有成竹且堅定道,“延陵王自幼研習兵法,足以勝任此次北伐,就讓延陵王主持此次北伐西胡的戰事!”
堂下一衆大臣聽罷,不禁感到驚訝!擔憂延陵王不能勝任,覺得皇帝是怒氣當頭,決策輕率!于是便有大臣直言不諱,反對皇帝的決定。
當然也有少數大臣看穿了皇帝的心思,于是便順勢而為,擁護皇帝的決定,這也讓皇帝有了一錘定音的群衆基礎。
大臣們哪裡知道光祿卿何大人昨天就已經被皇帝單獨召見,剛剛何大人不過是配合皇帝演了場戲碼,而皇帝的目的便是想借機擡拔延陵王罷了。
說到底,皇帝想進一步提升延陵王在朝中的地位,讓延陵王地位高過其他皇子,這就需要理由,并且是一個強有力的理由!那麼最好的理由便是軍功!
如今皇帝在朝堂之上做了一出戲為延陵王統兵建功鋪路,至于皇帝和李候兩人有沒有共同策劃這一出戲,也很難說!畢竟相隔千裡,很多事情是無法通過奏書互動協商的,但就此事而言,皇帝和李候肯定是有默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