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圖南 > 第119章 第十四章楚舒

第119章 第十四章楚舒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縱有精銳保護,先知歸雨師國的路并不順暢,海國多次派人阻截甚至截殺。

若非周舟攔住了海國的主力,并且讓先知走空路,很難說,這路會走得多難。

平安抵達雨師境内時,離荞雖然對先知具體的意義還沒深刻的認識,但對先知的價值認知已足夠深刻。

能讓兩個大國這麼折騰,甚至我得不到你也不能得到,先知比她想像的更有價值。

應龍載着母女倆入雨師國境内後也未做過多停留,一路直奔句芒城,若非先知需要吃飯與休息,護送的隊伍連歇腳停留都不想。

雖然歇腳的時間很短,離荞仍舊趁着這段時間努力觀察周圍,發現雨師國與魚國截然不同。

這種不同體現在方方面面。

雨師國的人身量都很高,且多多少少有肌肉線條,飲食上更不同,經常見葷腥。

離荞觀察了下,發現吃最多的是魚肉,其次是豚肉和一種不知名肉類。

魚肉來源不清楚,雖然離荞留意到雨師國水利建設非常發達,并且很會利用,水渠裡都養着魚,但那點魚顯然不夠這麼多人經常吃魚。更驚奇的是,雨師國吃魚不是吃魚脍,而是裹了麥粉後炸熟。

豚肉的來源最一目了然,雨師國的農田是輪作制,種苜蓿、菌草、紫雲英等綠肥時牧豚于田。

乘着應龍飛過田野時,離荞低頭就能看到綿延的豚群。

出于好奇,離荞忍不住向負責護送自己的裨将太叔史請教。

太叔史咽下嘴裡的炸魚排。“魚肉?這是海魚肉,來源一部分是漁民在方丈海漁場捕撈,一部分是龍族在海裡放牧魚群,像牧豚一樣放牧魚群,半牧半飼,故而國中魚肉最便宜。”

“那豚肉呢?”

“次于魚與恐龍肉,雨師國農田皆輪作制,輪作綠肥時,農人或牧豚或牧牛,牛要耕地,不能随便吃,豚則專門吃肉,故而養得多,也更便宜。”

“恐龍肉?”

“那也是龍族放牧的一種家畜,體型大如山嶽,肉很多,但肉很柴,不好吃,便沒給先知上。”

“體型大如山嶽,那需要多大的草場才能放牧?”

“草場上的草不夠恐龍吃,龍族放牧恐龍的牧場都是在熱帶雨林,以熱帶雨林樹冠上的葉子為食,我們這一路走來沒經過,先知若是好奇,來日經過熱帶雨林時可以去看看。”

離荞對熱帶雨林不熟,便沒繼續追問恐龍,隻對牧豚有個疑問:“我看土地很肥沃,為何要輪作綠肥?連作不是能收獲更多糧食嗎?”

太叔史搖頭。“雨師國沒那麼多人口,即便大量養牛,通過牛耕減少耕地時的人力,仍舊不足以耕作所有耕地,輪作綠肥即可恢複土地肥力,讓糧食增産,又可讓土地不抛荒,一舉兩得。”

“為何是種綠肥而非一些對土地肥力耗費少的作物,如此既可以減少肥力消耗又可以通過肥水補充,得到同樣的作物。”

“那樣也可以,但要讓土地不喘氣的連坐又不妨礙肥力,需要投入十分人力才能有三分收入,不如如今這種,雖然同樣的地隻有兩分收獲,但隻需要耗費五分人力,多出的五分人力還可以打理更多田地。”

離荞若有所思。“雨師國的田地很多?”

太叔史回答:“雨師國人均占有耕地十二畝,總耕地約五十萬萬畝。”

離荞訝然:“人均耕地十二畝?每個人都有十二畝耕地?”

太叔史搖頭。“倒不是每個人都有十二畝耕地,總會有的人積累的土地多一些,有的人積累的土地少一些。”

離荞明白了。“一個人擁有十八畝,一個擁有六畝地,兩人平均也是十二畝。”

太叔史沉默一瞬,點頭,并繼續道:“但不論一個人擁有多少耕地,雨師國的人口在最近數百載,都控制在四萬萬以下,有減無增,耕地面積卻沒減少,甚至一直在增加,意味着能投入耕作中的人力從未增加,便需要想辦法以最少的人力保證土地不抛荒。且雨師國的土地不止耕地,還有林業用地,尤其是熱帶雨林,因為是恐龍牧場,同樣需要人手打理。除了林業用地,還有百工,也都需人力,這些都會縮減投入耕地中的人力,權衡下來,如今這般輪作便很合适。雖然單産不如其它國家,但它需要的人力最少。”

離荞回憶了下一路在高空所見。

雨師國的地形雖然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應有盡有,但平坦的地方都特别平坦,有一種非自然感。

吃完飯,離荞出去溜達消食。

驿舍周圍正在平原,良田綿延到天盡頭,卻沒有離荞熟悉的阡陌縱橫,隻有一條條幹渠、支渠、鬥渠、農渠。

農人行走大多是在水渠邊上行走,當然,也有路,但路都特别寬,可以供車馬往來那種寬,離荞這輩子第一次見到農田裡存在可以讓車馬往來的道路。

有許多人在田地裡耕作,有四頭牛或一種像牛但比牛體型更大的家畜拉着大犁在田地裡行走,一口氣走出至少一兩千步才停下,更換休息好的耕畜,給休息的耕畜喂食水,大犁或繼續前行或掉頭。

離荞看了下,發現這些田塊都很大,一塊地的面積至少十畝,這才能讓耕畜一口氣跑出一兩千步。而一塊地裡有少則數十頭牛多則百十頭耕牛在忙活,因而效率很高,最多半個時辰,一塊地便會翻完,奔向下一塊地。

毫無疑問,這些土地屬于同一個主人,不然不能将阡陌給拆了,就為方便這麼多人和耕畜忙碌。

離荞問太叔史:“這是誰家的地?竟如此廣袤。”

太叔史看了眼。“這是公田,雨師國立國之時制定的土地政策裡規定,全國耕地至少三成屬于公田,不能授予任何人,确保糧價穩定,國庫中有足夠支使的糧食。”

當然,這項公田政策剛出來時,沒人能理解,但也沒人反對。

原因無它,彼時雨師國剛剛建立,正是龍族在雨師國權力最巅峰時,反對前也得瞅一眼龍族手裡的刀。

雖然龍族自己也大多不能理解這項政策,但提出這項政策的是龍族中的古龍,祂們是龍族中最強也最年長的龍,話語權最重。

但随着按口授田制的逐步崩潰,所有人與龍都慢慢反應過來這項政策的重要性,它讓國庫即便在土地制度逐步崩壞後,也還能有一份财政收入。

楚舒首席能對外發動戰争,也是利用了這項政策,她将公田的面積從全國耕地的三成增至五成。

思及此,太叔史眉宇間劃過一抹憂慮。

雨師國按口授田制最大的問題不是田地分配不下去,在龍族會飛的情況下,這事還挺容易的,難的是授出的土地怎麼收回來。

雨師國早期時,龍族淩駕一切之上,屠刀所指,無有不低頭,收回土地不難,但土地制度沒問題,卻有别的問題,沒有人能忍受這種動不動就舉起屠刀殺人的統治者。龍族殺人可不止在收回土地方面,而是遇事不決先殺為敬。

龍族自己也能意識到這麼做的隐患,做出了改良,再加上後來出現的人族首席們與龍族首席互相打擂台限制了彼此的權力,雨師國的統治終于不再高壓,但土地問題也随之浮起。

最近五百年的雨師首席,主要精力都是在跟土地博弈。

到楚舒這一任,楚舒完全放棄前人維持按口授田的傳統,在十六年前正是頒布私田法,承認私田,并規定私田要繳納的稅賦,做為回報,公田從原本的三成擴張到五成,通過對私田征稅與公田的産出,楚舒得以發動戰争,但公田如此大規模的擴張,侵害了太多人的利益。

如今雨師國對外擴張,自然看不出什麼,但擴張終會有停下的那一日,到那一日,積累的矛盾必定反噬楚舒。

離荞沒看出太叔史的微表情變化,好奇的問:“剩下七成耕地呢?如何處置?”

“餘者按口授田,每人授田二十畝,死後收回,授完後若有剩便做為公田,有新生人口誕生再拿出來授田。”

“但你之前還說人均耕地十二畝,且有的人土地多,有的人土地少。”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