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到如今,順帝想搏一回,他心中天人交戰後,把城内的五萬軍隊也劃給衛忠海統一管理。衛忠海帶着這十萬人,守城43天,雙方各死了幾萬人後,那海終于放棄攻城。
京城守住了,項靖特别開心,他親自為衛忠海擺起了慶功宴。一時間,項靖忘記了衛忠海在定州“抗敵不利”,也忘記了衛忠海“強行”帶兵闖入北都城,此時的他隻記得衛忠海擊退了那海,記得衛忠海是他的“恩人”和功臣,記得衛忠海是民族英雄。
衛忠海一時風頭無兩,極受皇帝的寵愛,這引起了太師黃魏和太保董素的極大仇恨和嫉妒。不過黃魏和董素真正在意和忌憚的不是他們倆在皇上面前失勢,而是他們怕衛忠海壞了他們的計劃。
豐順帝昏庸無能,疏于對黃魏和董素的權力進行轄制,又放任他們兩人胡作非為。導緻太師黃魏、太保董素為官幾十年中,漸漸位高權重,後來幾乎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曆史上,臣強主弱之下,禍端已不可避免,黃魏和董素在經年累月中漸漸起了反心。兩人心有不屑,一個昏庸無道的人都能做皇帝,他們自認為也可以,隻不過順帝會投胎,一落地就生在帝王家罷了。黃魏和董素在一起喝酒時,經常狂言悖論,說什麼天下賢者居之,言外之意,他們兩人就是賢能之人。
兩個佞臣,一個是狐狸,一個是豺狼,他們每日都在心裡琢磨怎樣把豐順帝趕下龍椅後自己取而代之。黃魏和董素這兩個人,看似親密無間,但這其實就是謀反成功前的相安無事,“大業”尚未功成,他們彼此還暫時需要互助,所以表面上才未生出任何嫌隙,也沒有起内讧。可一旦謀反成功,就會出現一山不能容二虎的局面。好笑的是,黃魏和董素兩人都迷之自信地認為可以掌控對方,也都認為自己可以笑到最後,而對方僅僅是自己成功路上的炮灰。
起初,黃魏和董素想騙到兵權後直接起兵造反,可是衛忠海的忠君愛國、膽識謀略都成為他們篡權奪位路上的障礙和變數。兩人思前想後,覺得起兵造反這個計劃委實風險太大,若是不能謀反成功,身敗名裂不說,肯定會死無葬身之地。
兩個奸臣又密謀了其他辦法奪權,可無論他們怎麼計劃,都會發現衛忠海是擋在他們“大業”前的障礙。最後他們一緻認為隻能先除掉衛忠海,才能确保萬無一失。
可是除掉衛忠海并不容易,畢竟衛忠海的衛家是延續兩百年的名門望族,如果不是犯了大罪,皇上都會網開一面。不止如此,每次兩個奸賊想利用衛忠海的錯處扳倒他,衛忠海就會立下奇功,黃魏和董素氣得認為老天都在幫衛忠海。
既然不能利用皇上的手斬了衛忠海,黃魏和董素又想通過勾結那海,借助那海的力量除掉衛忠海,或者利用蒙古直接滅掉豐國,然後他們兩人再下山“摘桃子”。這樣做的好處就是他們可以置身事外、隔岸觀火,即使不成功也不會牽連到自己。隻是一向自以為聰明的黃魏和董素,想法太天真了,如果那海真的将豐國滅國,第一件事就會拿黃魏和董素祭旗。
在北都保衛戰中,豐國雖然勝了。但黃魏和董素決定再用一招離間計,于是他們給那海寫了一封密信。
幾日後,豐順帝在早朝上見到了那海派來的使臣。使臣恭敬道:“豐國陛下,吾王為兩國修好,特派吾送來國書求和。”
豐順帝聽聞後龍顔大悅,以為那海被自己打服了,打怕了,他還未打開國書,已經可以想象裡面肯定用蒙文寫着俯首稱臣、萬世修好的内容。
可真打開國書後,豐順帝的笑容漸漸凝固了。
國書裡面寫道:“忠海兄,我們從定州一路走來,伯歌季舞,友于兄弟。為何到了北都城下,你卻改了主意呢?兄大可放心,帝都被攻下後,小弟定與兄平分江山,此諾必踐,決不食言。雖然兄優柔寡斷,但吾不會背棄金蘭之契。無論何時,兄若還想重拾帝王夢,小弟一定會助你一臂之力。”
豐順帝看完後如芒在背,吓出一身冷汗。他眼睛裡滿是猩紅,看向衛忠海的眼神突增幾分狠厲。
衛忠海不明所以,還以為國書裡是那海說了些挑釁的話,惹得皇上動了怒,他全然不知眼前的皇帝已經對自己起了殺心。
豐順帝果然中了離間之計,厲聲道:“來人,給我把衛忠海關進天牢。”
皇上一聲令下,朝野嘩然。
衛忠海驚愕,連忙跪地,“皇上,不知發生了什麼,可否讓臣死個明白?”
“你還敢裝傻?不是你勾結那海作亂嗎?”
衛忠海話語铿锵,“皇上何出此言?還望陛下明察,微臣是被冤枉的。”
項靖狂怒,“你有沒有被冤枉,朕自會查清楚。”
衛忠海被侍衛狼狽地拖了下去。
好在衛忠海并不會那麼容易就失了聖心,畢竟也是那麼多年德高望重的老臣,門生遍地,朝廷裡更有很多大臣為他作保,死谏衛忠海不會叛國投敵。這樣一來,豐順帝氣了幾天後,心也跟着軟了下來,還私下問刑部侍郎衛忠海在監獄的情況。
然而這個世界奸臣和忠臣永遠都是死敵,黃魏和董素并不會輕易放過衛忠海。他們狼狽為奸,密謀之後,兩人決定再給那海寫一封密信。太師黃魏要比太保董素更加老奸巨猾一些,每次給那海寫信,黃魏都會讓董素執筆。這樣以後密信外露,黃魏也可說他毫不知情,然後順理成章把裡通賣國的罪名推到董素頭上。
董素當然也不是十足的傻瓜,他每次願意執筆,也自有他的小算盤。他想的是他日無論“大業”成敗與否,他都可以通過這些書信在那海那裡掙更多的薄面。屆時董素可以說,自己才是跟那海聯系最多的人,那海認識他的筆記,自然會相信他說的話。
那海看了董素寫的第二封密信後,放聲狂笑起來,“豐朝,活該你氣數已盡。”
信裡寫道:“請求那海以救衛忠海為名佯攻北都,務必把衛忠海的叛國罪名坐實。”
黃魏和董素的這一招連環計是何其陰毒,衛忠海怎麼能躲得過這麼多的暗箭呢?
三天後,那海果然假裝攻擊北都,蒙古士兵在城門搖旗呐喊,“如果不放了衛忠海,就要攻進城去,我們一定要救出衛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