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日,諸王貝勒貝子公以下文武大小官員、王妃公主郡主以下八旗二品以上官員之妻照前齊集甯壽宮,因大行皇太後梓宮二十六日發引,讀文緻祭如前。
二十六日,寅時,王公百官及家眷與王妃公主,衆人已是齊集甯壽宮,今日将恭移大行皇太後梓宮,安奉壽皇殿。發引前,皇帝擺駕甯壽宮,親奠痛苦,唯怡親王近侍身邊,身後所跟衆人痛哭失聲。及發引之時,禮部尚書張廷玉上前小心與怡親王隻會,吉時已到,時不可誤。怡親王在張廷玉幫助下,再四泣勸扶擁皇上。發引時,皇帝稽颡痛哭,跪送于履順門外,直到怡親王等叩請再三,胤禛注意到胤祥也要跟着行喪哭之禮,擔心胤祥跪得膝痛,于是止了哭聲。
然而其後的大将軍王倒是絲毫難控制地,仿佛是為周圍群哭的感染,哭得更是痛苦,在廉親王、莊親王、恒親王、淳親王的交替攙扶下,才勉強跟上隊伍。誠親王允祉埋頭在衆人中,心中偷偷不屑,又來演這樣一出無情戲,但是好歹能聽到胤禛哭,實在也是難得。雖然知道多半是為喪哭之禮,并非發出于心,但胤禛那哭聲貌似确實心痛,不知何來的痛,但能感到胤禛一點的痛,誠親王心裡多少也覺得足夠爽快了。更何況,還能看到胤禛身邊的胤祥也要跟着跪着,讓胤祥非要跟着胤禛遭罪,好好的親王,像自己一樣體面不作,不難過也要跟着演,允祉如此盤算一路。
梓宮發引,排設儀仗,由東華門出,進景山東門,總理事務王大臣、内務府總管、禮部工部大臣、侍值内大臣侍衛及派出近前行走王貝勒,于甯壽門外齊集。王以下奉恩将軍以上,于東華門外齊集。左翼民公侯伯以下有頂帶官員以上,于東安門内大街齊集,漢文武官員于騎鶴樓街口齊集,右翼民公侯伯以下有頂帶官員以上,于景山東門北齊集。梓宮至,衆人則舉哀跪迎,随行哭送。另一面,皇後由順貞門出神武門,等在壽皇殿,在内王阿哥妃随之至壽皇殿大門内站立,在外王妃以下大臣妻以上,先至壽皇殿大門外西牆隅站立,梓宮至,則舉哀跪迎。
皇帝由神武門出,先至景山,恸哭跪迎在壽皇殿大門外,梓宮奉安之後,緻奠行禮,王等公主王妃以下也跟着行禮舉哀。皇帝在殿中梓宮前再泣良久,一旁怡親王跟着痛哭失聲。約一刻鐘後,禮部尚書張廷玉出殿提醒諸王大臣,上前請皇帝遵國家定例回宮。各位王公雖各懷鬼胎,除依舊啜泣不止的大将軍王,倒都反應很快地跟上前去,跪在壽皇殿門前,叩請皇帝回宮。皇帝勉強遵從,并傳谕此後一月将于順貞門内,設倚廬以居,每日親奠。
皇帝出了壽皇殿,止住腳步,身旁大學士馬齊宣讀聖谕:“朕惟尊親之典,首重易名,聖善之修,必崇顯号。我皇妣大行皇太後,端莊恭肅,慈惠安和,奉侍先皇,壸儀茂著,誕育沖藐,母道備隆,顧複恩周,命提義盡,寬仁逮下,澤洽宮庭,謙儉持躬,化流禁掖。朕繼承大統,嗣服鴻基,方期合萬國之歡心,奉慈闱之色養。不意遽遭大故,仙馭上升。抱痛銜哀,感深罔極,惟藉顯揚之典,少申孝慕之誠允宜稽考彜章,薦升尊谥,應行典禮,禮部将詳議具奏。”張廷玉上前接下自己昨夜親拟的旨意,恭敬領命。傳完旨,皇帝便在怡親王攙扶下,上了禦辇,在衆人的跪拜中,離開了壽皇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