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退回到許多年前,姜與樂恍然想到蘇聿白回蘇家的第一個新年。
那年兩家聚會,家長也是要她來中間,同蘇瑩瑩、姜與樂和哥哥褚孜睿三個孩子站到一起。
姜與樂記得她拒絕了。
“走啦。”
合影結束,蘇瑩瑩拉着她随着人流散場。
兩人一起進會議中心,正準備上樓,姜與樂耳畔傳來她神神秘秘的聲音,“我好像看到林思瓊了。”
蘇瑩瑩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從會議中心的側門進來。
“她來也很正常。”經濟學圈也不大,以後擡頭不見低頭見是常态。
姜與樂内心已經毫無波瀾,但令她感到驚訝的是,她竟然沒有再像以前那樣,無論是在多少人的場合裡,她總能第一時間找到林思瓊。
她真的放下了。
姜與樂和蘇瑩瑩分開,繞到後門進場,恰巧與從前門進場的蘇聿白遙遙相望。
隻一瞬,姜與樂與她錯開視線,匆忙拿起相機準備拍照。
人員到齊,報告開始了。
第一位嘉賓是《華夏經濟學》的副主編,報告的主題是緊跟國家當前政策的“新質生産力”相關話題。
這是國内當前熱點話題,這讓姜與樂不得不想起那個宏觀經濟學圈内共識:“趕時髦”,也即緊跟熱點,可以相對容易地發出高級别期刊論文。
緊跟熱點。
姜與樂莫名想起上次F大主辦的年度會議,蘇教授在圓桌會談上講的那句:“如果大家都去研究熱點,華夏經濟學怎麼推進?現在絕大多數高校都還在用《西方經濟學》教材,各位教授作為華夏人,沒有半點羞恥之心嗎。”
蘇聿白向來敢說,學術魄力無人能敵。她說的這話接連幾天出現在姜與樂家裡的閑聊中——姜華珍連着誇了她好幾天。
姜與樂找角度拍攝了幾張,又将PPT一一拍下,作為新聞稿的素材。
“當前研究多為理論研究,還鮮有合格的實證文獻。
“我代表《華夏經濟學》編輯部在此向大家征稿,本刊開通審稿快線,‘新質生産力’相關話題可以縮短一半審稿周期,期待大家踴躍投稿。”
報告人明着号召大家追逐熱點。
姜與樂不自覺往會議室左前方看去,隻能看見她的側臉,以及依舊清冷的眉眼。
她冷眼瞧着台上,似乎沒有要出聲反駁的意思。
也是,《華夏經濟學》是國内經濟學頂刊,“新質生産力”又是當前時政熱點。
反對一味地追逐熱點這件事本身并沒有錯,但若是放在具體場合與話題上,就很容易犯一些敏感性錯誤。
蘇聿白是個聰明人,知道什麼話該說,什麼話又不該說。
第一場報告是預熱,下一場報告接着開講。
“很遺憾李清安教授因故缺席,由他的學生C大經管學院林思瓊副教授作報告。”
姜與樂擡眸,正巧看見林思瓊上台的背影。
姜與樂深呼吸口氣,正要拿起相機給她拍照,隻聽見一聲“師姐”。
即刻回過頭去,隻聽一位師妹輕聲道:“蘇院長找你。”
姜與樂吓了一跳,“真的假的?”
師妹怕她不信,将手機舉至她眼前。
是蘇聿白剛剛發來的:【請姜與樂來找我。】
确實是蘇聿白的頭像,也是蘇聿白的口吻。
姜與樂下意識看過去,正看見蘇聿白的視線從前方掃過來。
姜與樂拿着相機和筆記本硬着頭皮彎腰從最左邊走道走過去,又繞到第一排前方,蘇聿白身旁。
林思瓊在台上看着,臉色很不好,也是肉眼可見的緊張。
姜與樂彎腰低聲問她:“蘇院長,請問是有什麼事要吩咐我嗎?”
蘇聿白神色淡淡,眼神往鄰座一掃,“坐着拍。”
大屏幕需放置PPT,主講台偏左,蘇聿白身旁的位置确實是最佳拍照位。
姜與樂頓了一瞬,于衆目睽睽之下在她身旁坐好。
淡淡的烏龍茶香氣自然地飄入鼻尖。
姜與樂甫一擡頭,便看見台上的林思瓊盯向這邊。
姜與樂專注望着PPT。
“沒看到我給你發的消息嗎。”蘇聿白猝地出聲。
姜與樂偏頭看向她,“抱歉蘇院長,我沒看手機。”
“不用抱歉。”
姜與樂有些不好意思,“我下次會注意看手機的。”
蘇聿白淡淡看了她一眼,沒有再說話。
姜與樂記起要拍照,剛拿起相機,又聽見她說:“沒看手機很正常。”
所以不用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