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把新法打下來的土地全部無償還回去,很難不懷疑他的私心。”
“這不是大慫的特色嘛,打輸了割地賠款,打赢了依舊割地賠款……”
“不要忘了還有稱臣。”
“大慫”、“稱臣納貢”,趙匡胤一口鮮血卡在嗓子眼,吐不出來也咽不下去,他怒吼道,“到底是哪個不肖子孫,朕要将他碎屍萬段!”
“陛下息怒!”
群臣都跪倒在地,他們也很憂慮啊,見到了官家的醜事,自己還能活着離開皇宮嗎?
兩位皇子趙德昭、趙德芳攝于父皇的威亞,瑟瑟發抖。
晉王趙光義則心中暗喜,有這樣的後代,哥哥可真倒黴。如今有補救的機會,我大宋決不能走到那樣屈辱的老路上,朝中那些老頑固應該也不會再拒絕自己的拉攏了吧。
他似乎看到了自己坐在哥哥的龍椅上,禦駕親征,一統天下,成為千古一帝的美好畫面……
評論區的文字對整個大宋的統治階級都是會心一擊,尤其是天幕上特意點名的人。
“兩派到後面都太過極端,完全變成了黨争,而不是為國為民。”
司馬光一口老血吐了出來,沒想到後人眼中,他的形象居然是這樣的。
他的世界觀有些崩塌。
“還是蘇轼做得對,與其在朝廷虛以為蛇,蠅營狗苟,不如到地方上切切實實的為百姓做一些事。”
蘇轼眼前一亮,這樣想,似乎被貶也不錯啊。
蘇轍:哥,你别亂來啊!
【小希看到評論區有人問王安石變法,那就簡單提一下。宋神宗熙甯二年,王安石為解決北宋末年的“冗兵、冗官、冗費”三冗問題,以及“積貧積弱”的現狀發動的一場政治改革運動。】
趙匡胤:朕的大宋怎麼就積貧積弱了,你倒是說清楚啊!
李世民:原以為能取代我大唐的是怎樣強盛的朝代,沒想到居然得個“積貧積弱”的評價。
【王安石變法以發展生産,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為目的,以“理财”、“整軍”為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的政治變革運動。】
【富國方面,王安石提出來“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輸法”、“農田水利法”、“市易法”、“均輸法”。強兵方面,有“保甲法”“保馬法”。在人才選拔方面,改革科舉制度,整頓太學,唯才是舉。】
天幕上出現了王安石變法的細則。
曆朝之人:這些變法看着還不錯啊,為什麼會失敗呢?
宋朝之前的人将這些變法舉措一一記錄下來,天幕結束後便看看能不能在本朝施行。
評論區:
“變法是好的,但王安石大大有些天真了。”
“變法派除了領頭的幾個人,都是投機分子,大奸賊童貫也是變法的中堅力量,你敢信!”
童貫:天幕害我!
“這些舉措沒有真正作用到百姓身上,反而被中間的官吏和地主階級利用,趁機撈好處,普通百姓的生活幾乎沒有任何改善。”
“一個給百姓提供便利的青苗法,最後演變成高利貸,逼得百姓賣房賣地,家破人亡。”
“流亡的百姓被招募到軍隊變成士兵,國家花錢養着,這樣的軍隊還有什麼戰鬥力。”
“反正國庫有錢了,兵員充足了,百官也吃飽了,誰還管百姓死活。”
“……”
王安石目眦欲裂,他沒想到自己的政策會帶來這樣嚴重的後果。
可是,朝中一多半人都是保守派,若是不用這些投機分子,又能用誰呢!
天幕下的人記錄的更加詳細,這些弊端也要分條縷析記錄清楚,權當前車之鑒。
【王安石變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推進了軍隊建設,但由于用人不力及執行出現偏差,變法也帶來一些負面效果。再加上變法觸動了守舊派的利益,導緻“新舊黨争”,使得王安石變法受到不少朝臣的非議。】
【宋神宗變法的态度不夠堅決,王安石兩次被迫辭去相位。新舊黨政也讓新黨的變法變了味,從為國為民,變成了權力之争。元豐八年(1085年)神宗死,哲宗即位,高太後垂簾聽政,實際掌握國家大權。她起用司馬光為相,新法除置将法外,全部被廢。司馬光還将神宗時拿回來的土地都還給了西夏。】
已經元豐三年的神宗趙顼:朕還有五年就死了……
兒子年紀還小,母後垂簾聽政也是應有之義,但母後怎麼能将新法完全廢除呢,她對我這個兒子就這般看不順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