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信息爆炸的現代不同,現在這個年代,别說電視,家裡有收音機的都是少數,電腦更是從沒人聽過的天方夜譚。
絕大多數小銅山村人獲得外界信息的方式,除了口口相傳,就是每天早上上工時候和收工的播放的廣播。
每天早上八點,村裡的大喇叭就會把收音機收到的新聞轉播出來,大概放十五分鐘,等村民們在村口集合的差不多就停了。
說是讓大家聽新聞,了解了解外面的世界,村民裡面認真聽新聞的也沒幾個。
一方面大部分人的文化素質在那裡,聽也聽不太懂,另一方面這啥政策啥主義的新聞跟他們這些在地裡刨食的老百姓也沒太大關系。
前兩個月倒是聽說有個啥雜交水稻成功了,以後要是種雜交水稻,一畝能多打不少糧食。村裡的村民興奮了幾天,也沒見哪裡有這個雜交水稻種子在哪裡有賣的,也就消停了下來。
因此一聽到放廣播,除了姚嵘之外,姚大軍和吳三花壓根不上心,一臉麻木的拿着農具,準備到村口集合。
姚大軍因為剛剛那碗雞蛋羹,現在看姚二妮順眼不少,看姚嵘還在發呆,便招呼了她一聲。
“發什麼呆呢,還不拿上鋤頭,趕緊走。”
吳三花白了姚嵘一眼,陰陽怪氣的說,“我看着她是不想上工,好吃好喝還要幹啥活啊。”
姚大軍瞪了吳三花一眼,“沒腦子的婆娘,就會睜着眼睛說瞎話。”
今兒好吃好喝的可是他自己,吳三花是對自己這個頂門立戶的一家之主心生不滿了?
姚嵘這會兒回過神來了,瞧見姚大軍的表情,心下好笑,沒想到這夫妻倆這麼快就開始鬧矛盾了。
不過眼下姚嵘關心的重點并不在這兩個人身上,而更多的在自己所處的時代。
說起來,她運氣不好也不算壞,現在既不是改革開放後的八十年代,但也沒穿到七十年代早期,而是穿到了1975年秋天,算是黎明前的黑暗。
1975年9月23日。
距離1977年年底恢複高考,大概還有兩年多一點。
對于參加高考,姚嵘還是很有些信心的,她既然是小鎮做題家出身,考試是不怕的,唯一的問題可能是這兩年時間裡對知識點的遺忘。
當然,最大的困難也不是考試,而是前面走着的這夫妻倆。
如果兩年多的時間裡,她都必須要在這夫妻倆手底下生活,那說句生不如死,也不過分。
姚嵘心裡很清楚,固然今天早上那一碗雞蛋羹讓姚大軍對吳三生出幾分不滿,但不代表姚大軍會偏向自己。
想想一個人孤獨的死在竈台邊的姚二妮,再看看跟小蘿蔔頭似的沒兩樣的姚五妹。姚嵘畢竟是一個在外界打拼多年的成年人,并不對吳三花和姚大軍夫妻的品行抱有什麼幻想。事實上,即使在原著中,吳三花也是競選作妖冠軍的頭号種子。
她還是得想法子盡快離開姚家。
但姚嵘心裡也清楚,離開姚家非常非常困難。
首當其沖的就是,時代背景。
如果現在是改革開放後,事情會很簡單,隻要有一小筆啟動資金,她就可以離開姚家,做小生意也好,去工廠打工也好,攢些錢後參加高考,其他的順理成章。
但1975年還不行。
畢竟還在特殊的年代裡,法律法規就不允許人員自由流動。你想離開家,想要遠走高飛,那是想都别想。如果不能招工進城,最早也要等到恢複高考。
等到恢複高考也太久了,姚二妮的日子,姚嵘不可能忍兩三年。但招工進城也是天方夜譚,姚二妮的文化程度太低,想要招工,怎麼也得讀完初中。
因此,姚嵘不得不尋求外部的支持。沒人幫忙的話,即使離開姚家,她也無處可去。
随之而來的第二個困難就是“孝道”。
哪怕是相對開放的後世,依舊有很多人會幫重男輕女,苛待女兒的父母洗脫,找各種各樣的理由,更别提這個年代了。
道德綁架雖然惡心,但永遠有效,你再有道理,再痛苦,抵不過一句親爹親媽,生了你養了你。
孝順固然是很好的品德,但要孝順到什麼程度卻是個問題。孔子曾經提過小受大走,但傳到後世,卻變成了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因為家務繁重承擔不了,日常被辱罵不堪忍受,就想要離開家?這樣的理由,在後世或許大家還能理解,但在這個年代,是沒多少人支持的,農村誰家女孩兒不是這麼過的,或多或少,或輕或重,父母待之如珠似寶的女孩才有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