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奚世綸、郎瓊兩個嬉鬧一陣,應雲手轉身去尋元旬,張頭張腦問道:“大旬,你去哪裡?”
元旬見問,當即回答道:“蔔州。”
應雲手開心道:“那不是跟郎兄到一處去了。真好,你們這幾日也熟識,過去正好彼此照應。”
元旬沒說好不好,低頭沉默一時,忽而擡頭道:“阿手,我兄弟今日就搬出貢院了。”
應雲手當即大驚:“為何?!”
元旬慢悠悠講述道:“數日下來,這些士子都知曉我兄弟,本來借住此處就惹人非議,小時唱名那日的殿前失儀也被大家重新咀嚼,還有些原本不知曉的,這一回全知曉了。該問的沒問出來,自己那些底細全被人聽去,與當衆剝衣何異。”
應雲手惋惜不已:“定要搬回驿館去,難道沒有别的法子?”
元旬道:“驿館與這裡什麼區别。我兄弟在外面賃了一處小房舍,已經談妥,小時先行過去,今日跟張大人,跟那二位仁兄,跟你說明,晚飯前過來兩人替我們搬行李,晚間就不回貢院了。”
應雲手杵在原地,心中惆怅無限,任憑元旬自行走開。待他走了三五步,應雲手忽而轉身尋找,找到後,想着元旬背影大聲喚道:“大旬。”元旬止住腳步,扭頭,就聽應雲手道:“名次是陛下定的,亦是你應得的,與小時沒有關系。安頓好他,你仍舊回來,你是新科進士,理應跟我們在一處。”
元旬強笑道:“一胎雙降,一形而二影,形與影不該離分。”
應雲手力辯道:“若他要你為他更改你的前途!”
元旬隻留下一句:“我們是兄弟。”
奚世綸與郎瓊見到這邊情形,待元旬走遠,他二人朝應雲手過來。郎瓊見應雲手神色霎時低落,率先寬慰道:“你的心思行動無私,可他倆未必,今後隻順其自然吧。”
應雲手惋惜不止:“我們自入學堂便相識,我家财力不及他兄弟,一直受他兄弟照顧,如今我也隻想行些能照顧他倆的事而已。”
奚世綸道:“凡事不可強求。你今日照顧他倆,非是因着你的本事,這等虛浮顔面事甯可不要。退一步說,你自身并非無暇,别以為诏書下來就是萬事落定,務須小心。”
應雲手至此方罷,與二位兄長專心準備後面期集各項事務。
轉眼到四月十二,應雲手跟着奚世綸、郎瓊,伴着三位武狀元,六人持箋表入朝謝恩。他六個由和甯門進宮,侍衛引領至延和殿外,台階之下。齊齊面朝殿門而立,奚世綸展開《賜進士及第謝皇帝表》,當衆向着大殿方向誦讀,表文乃是應雲手的手筆,受奚世綸的教導圈改,再由三人中字迹最好的郎瓊執筆,三人通力而成。奚世綸展讀完畢,恭敬交與侍衛,侍衛接了謝表,引喝一聲:“進士躬拜!”殿外所有儀仗立時閃退旁邊,露出完整殿門在六人面前,六人拜殿門隻作拜君主一般。
因着人少,今日區區六人的隊伍更為整齊,也更安靜,殿外整座庭院中引唱、誦讀聲回蕩數匝不絕,較之唱名那日更添肅穆恭敬,幸而應雲手經過數日曆練,凡事都添沉穩氣度。終于儀式畢,應雲手暗地長籲一氣,偷望望漸高的日頭,想着又是一樁事了,心裡霎時輕松幾分,跟在其他人後面,仍舊由侍衛引導着,沿原路出皇宮。剛回到和甯門下,應雲手就聽到一聲高喚:“應進士。”不由得停住腳步。
已到宮門口,衆人終于放松,奚世綸、郎瓊并那三位武狀元也聽到有人單單喚應雲手,好奇亦停下,全都轉身尋找,這才見到一個身着公服的中年人朝這邊快步過來。應雲手觑着眼半日也沒看清來人模樣,隻聽着聲音十分熟悉。這時那人已然走近,又開心喚一聲,這一回應雲手終于辨認出來,來人正是宋青台。
應雲手忙躬禮道:“宋學士好。”
宋青台道:“應進士好啊。諸位進士好,遠遠就瞧見諸位的風姿,煞是好看。諸位今日因着何事進宮?”
奚世綸道:“前日陛下授官,安排我等今日入朝謝恩。”
那三位武狀元察言觀色,琢磨出宋青台必是為着應雲手而來,因此尋個借口齊齊離開,宋青台虛意誇贊挽留二句,未多說别的。
待那三個走遠,宋青台特地向應雲手道:“那日一見應進士的文章,我實在喜歡的不得了,正應如今陛下改革之風,本來那天想着與應進士探讨幾句,誰知機緣未到,諸事不巧了。今日敢問應進士,若是方便,我那小兒,正在備考之年,預備三年之後的大比,可否不吝教導?”
應雲手當即一愣:“我嗎?”
宋青台不失時機道:“可巧今日遇見三位新科狀元,這是何等難得時機,若是期集期間其他事上,大家都在一處,說話反倒不方便,可巧盼到機緣至,正好今日我那衙門上不甚忙碌,預備中午返家料理些事務,誰知就在這裡遇見。出這和甯門,沿大道一直向南就是我家,十分方便,不知三位可否賞臉?”
郎瓊當即婉拒道:“我們出來時與張大人說下,朝謝事畢立時回去,張大人還在貢院等着,過午不見我三個,豈非害他擔心。”
宋青台繼而道:“郎進士言之有理,禮數上本該如此,是我唐突了,卻不知應進士也是必須回去不成?”
奚世綸低低瞥一眼應雲手,應道:“阿手最是年幼貪玩,獨居京城遠離父母師長少約束。上次放他出來采買區區三五樣東西,竟然一日才歸,也不知去了哪裡放浪。設或因此出了差錯,我等并張大人如何向朝廷,向阿手的家人交代。況且宋學士極力相邀,将來大家早晚共事,何須扭捏,宋學士既邀請咱三個,家中想必坐得下吧。”
宋青台忙應道:“坐得下,坐得下,三位狀元臨陋舍,是我宋氏一門的榮耀啊,三位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