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那天傍晚,我本來隻是想繞遠路去買咖啡。
走進藝術樓的時候,玻璃門上貼着一張不算醒目的講座海報:
“意識共振與主觀現實的多模态建構”
主講人來自某個陌生研究所,背景不明,簡介裡寫着幾個看起來刻意簡化的關鍵詞:
感知模式偏移
主觀時間曲率
互感性編碼
我原本沒打算進去。
直到我看到海報右下角那一幅圖。
是一個倒三角圖案,幾何透視的方式與Lydia早年畫過的那張幾乎一緻,但多了一層疊影,像是三維坐标軸上旋轉後的重投影。
我盯着那張圖看了很久,腦海裡浮現出那本舊筆記裡她畫的那一頁。
不是“圖案相似”,是語言方式一緻。
我忽然意識到:
她留下的,也許不是符号,而是一種思維結構。
—
講座在半地下室教室舉行。
我去的時候剛剛開始,人不多,氣氛安靜。
主講人是一位中年女性,語調沉穩,語言緩慢,像是在用音節投影她腦内結構。
她說:
“我們常以為,意識共鳴是一種‘你感受到我在’,
但它可能更像——
‘你在我未完成的概念中,找到了自己未定義的那一塊’。”
她的話讓我一下停住了手裡的筆。
那正是我與Lydia之間所有經驗中,最難言、也最真實的一種狀态。
不是情緒同步,不是記憶對齊。
而是——她在表達某個“還沒說完的想法”時,我恰好正好也在思考那個“還沒成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