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華順着光影換了個角度,不再搭理沈建業,低頭默默拔鴨毛。
肚圓圓鴨香香
紅燒鴨當仁不讓地成為晚餐C位,要問誰吃的最多,自然是沈建華,幫廚從來擁有特權,品鹹淡時幫幫忙,上菜時趁機嘗嘗味道,獨自一人炒素菜時再借鑒下手藝,難得的食材值得幫廚精心學習細細品味,一不小心,幫廚多嘗了幾塊。
往來各個稻田間趕場的鴨子運動量充足,吃的是稻谷螺蛳昆蟲等純天然飼料,可謂地道的農家散養鴨。孩子們面對難得的美食,風卷殘雲,吃得滿嘴流油。
隻有老五沈曉芬吃飯慢悠悠,與其他靠自己搶菜的哥哥姐姐不同,她總有父親幫忙夾菜留菜,因此總是吃得最慢,才吃完碗裡兩塊鴨肉,盤子裡已經空了,連湯汁都被用來拌飯。
沈建業在飯桌上又吹噓了遍抓鴨記,“我看到鴨子掉進去了,誰都沒說,生怕被人發現,馬上回來找建華,那鴨子都不叫的,就在那兒等我們倆去抓。”
聶春花滿口誇獎兒子,“我崽長大能幹了,拔了一下午的鴨子毛,多吃點。”筷子上厚實的鴨肉卻放入沈建設的碗裡。
沈建業全沒發現,自己夾了塊肉,他嘴上說着話,手下筷子也不慢,“下回趕鴨的要是再路過多,我就去守着。”
農閑不僅是趕鴨人忙碌的時節,也是運竹的筏工勞碌的時候,更是開漾會的好時機。
村民的攤位前擺放着自己編織的籮筐、簸箕類手工制品和砧闆、鋤頭、犁耙等農具。新的制的竹編制品泛着青澀的本色,散着淡淡的竹香。
街上商戶兜售布匹、臉盆、家具等生活用品和鍋碗等廚具用品。布匹攤前的顧客停留的時間最久,她們商讨比劃着,遲遲不知該選擇哪一匹。
小吃攤前徘徊的孩子最多,木桶裡的涼粉晶瑩剔透,陽光灑落其上,宛如一汪清透的山泉水,清新涼爽。
豆腐般大小的仙草膏顫顫巍巍地立在砧闆上,彈性十足地搖擺着,好似一個個不倒翁。剛出籠的糖糕胖鼓鼓地卧在蒸籠裡,在蒸籠掀開的一刹那,猛地吹出含在口中已久的甜膩白霧,纏住路人的腳步。
炸果子在熱油裡不停地翻騰打滾,煉出身金黃酥脆的外殼,濃郁的甜蜜焦香擴散至半條街外,不時引來孩童駐足,哭鬧着不肯離開。
柴火爐上的大鐵鍋裡咕嘟咕嘟地煮着不知名的肉類。
聶秋實帶着兩個外甥女在頭繩布匹攤前出不來。
沈建業攥着聶大爺給他的零花錢,興沖沖地在攤位間轉悠挑選。
沈建華圍在小吃攤邊駐足良久,奈何囊中羞澀,越看越餓,掉頭回家,他要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沈建設走走逛逛,他的小金庫可是要攢着買書的,經過一個奇怪攤子時,發現攤子上擺着銅錢玉石類東西,攤主不賣反倒是收東西。
他跑回家拿出不知何時撿到的一塊翠玉白菜,問攤主,“這個收嗎?”
攤主見到翠玉白菜兩眼放光,可一看是個孩子拿着,假作漫不經心地出價5元。
沈建設也不是好糊弄的,他雖不懂翠玉白菜應該作價幾何,但小姨日常讨價還價的樣子深入他心,于是假裝轉身要走,“太便宜了,我不賣。”
攤主一見到手的肥羊要跑,趕緊伸手招呼加價,“回來回來,給你十塊!”
看來這翠玉白菜深得攤主的心,買賣雙方都覺得自己撿了個大漏。
沈建設拿上錢喜滋滋地去書店買了心儀已久的書。
回到家的沈建華已經吃上了新學的鹹肉炒年糕。他對吃頗有興趣,廚藝也很有天分,隻要看過别人燒菜,基本能模仿個八九不離十。
此時他正獨自在家,端着碗吃得正香,被來找他們去河邊玩的小毛撞見,小毛被香味勾得饞蟲大動,央求沈建華分享,沈建華卻不同意,他故意吧唧出身,‘你要是想吃,就出肉出年糕,我幫你炒,不過得一人一碗,我收一碗的工錢。
出兩碗的料,隻得一碗吃,小毛自不會不同意,眼見沈建華吃完,他想起來的正事,“我哥說河邊停了很大的竹筏,他們從竹筏上翻跟鬥跳水玩,這會兒水暖和,咱們也去吧。”
兩人臨出門時正好遇上買書回家的沈建設,沈建華順手拉住弟弟,“一起去玩吧!”正是這看似随意的一拉,讓沈建華撿回了一條小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