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花開時:相遇 > 第23章 清明時節雨紛紛【内含曆史知識】

第23章 清明時節雨紛紛【内含曆史知識】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在齊桓公死後,其餘五位公子交相攻伐以争王位,易牙擁立公子無詭繼位,大殺朝臣和其他公子,齊國就此發生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内戰,将齊桓公創建的春秋霸主地位喪失殆盡。可見,易牙雖然隻是一名禦廚,卻對國家政治也有重大幹涉。

公子無詭立位僅三個月,王座還未坐熱即被殺身亡。宋襄公乘機派大軍護送公子姜昭即位,是為齊孝公。而易牙仍然分庭抗禮,改奉公子雍,但在齊國根本就站不住腳,遂一同逃亡到了魯國,之後就下落不明了。

在易牙的後裔子孫以及族人中,有以先祖名字為氏,稱易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山東易氏。

第五個淵源:源于姬姓,出自戰國時期燕國之易州,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

另據史籍《通志·氏族略》所載,戰國時期,燕國有一易州,在今河北省雄縣的西北部,因處于易水注入大清河的交彙處下遊西南岸,因此稱易州,曾一度為燕國的陪都(左易),該邑後被齊國所占。之後居于易州的燕國人有以邑名為姓氏者,稱易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姬姓易氏的曆史也有兩千四百餘年了。

第六個淵源:源于回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回族中的易氏族人比較少,來源仍有待進一步考證。

據史籍《太平圖話姓氏綜》中記載:在回族中“易”作為姓氏出現,最早見于明朝。因為在宋版《百家姓》中回族還無此姓氏描述。

回族易氏族人主要分布在今内蒙古自治區的呼和浩特市一帶。

第七個淵源:源于土家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雲南的臨安府和元江府,即今建水和沅江地區的土著易氏,原先是來自内地的漢族。

明朝初期,沅江地區人煙稀少,于是明朝政府募民開墾,漢族遷民于明洪武八年遷沅邑,駐足墾荒,後融入了當地“土著”即土家族,世代相傳至今。

今雲南、四川一帶多易氏,即與西南的易氏土著與漢族聯姻有關。

第八個淵源:源于改姓,屬于避難、因故改姓為氏。

今廣東省鶴山市玉橋鎮有個獨特的傳統節日:每年到農曆4月22日,村民們就會齊聚一堂,以巡行、唱大戲、搶炮頭等方式大肆慶祝,而且往往要持續十幾二十日,這個活動被稱為“慶神”。

根據該村的易氏族譜記載,從建村時計起,鄉民就有在每年這一天祀奉漢朝開國功臣之一、太尉陳平的傳統,到今天已經有七百餘年的曆史了。

傳說,今玉橋鎮的易氏族人本姓韓,是“興漢三傑”之一韓信的後代。漢高祖劉邦統一天下之後,韓信因謀反被呂雉皇後誅殺,并累及三族被滅門。因此,當時的太尉陳平惋惜功勳家族,派義仆冒險潛入韓府,将韓信的孤兒救出,連夜逃往易水(今河北易縣一帶)避居。

為躲過官兵的追殺及其他人的耳目,該義仆将韓信的孤兒指易水地名為姓,将其韓氏改為易氏,從此逃過了劫難。其後,韓信遺孤的後裔子孫便世代稱易氏,并尊陳平太尉為“慶神”,世世代代供奉之,直到今天。

第九個淵源:源于改姓,屬于避難、因故改姓為氏。

傳說北宋的楊家将之後裔有避難拆姓字為易氏的。楊字的繁體字為“楊”,拆開來分别就是“木”字和“昜”字,“昜”字近乎“易”字,因此亦稱“易”。

所謂的“楊家将”,其戲劇、文學代表人物中的楊業(楊繼業),原型就是楊重貴。楊重貴的父親楊信是五代時期麟州(今山東菏澤巨野)的一個土豪,趁五代混亂的時候,占據了麟州,自稱刺史。由于時局的動蕩,楊信先後歸附過後漢、後周。在楊信歸附後漢政權的時候,為了結交當時任河東節度使的劉崇,派兒子楊重貴到太原歸在劉崇帳下。後楊信投靠了後周政權,楊重貴則留在了太原。楊信死後,以其子楊崇勳繼任刺史,又以麟州歸附了北漢的劉崇。不久,楊崇勳又重新歸附了後周政權。雖然有這樣的屢次反複,但是由于處于五代那個混亂特殊的年代,楊重貴在太原的地位并沒有受到什麼影響。

年少的楊重貴當時很受劉崇的看重,他以楊重貴為養孫,改其名為劉繼業。劉繼業先擔任侍衛指揮使,以骁勇著稱,後以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傳說劉繼業戰功卓著,所向無敵,國人号稱“無敵将軍”。

然而,劉繼業在北漢政權長達三十多年的“無敵戰績”,在史籍《宋史》、《遼史》中皆沒有任何記載,而在《宋史》中提到過的幾次宋軍與北漢政權的交鋒中,全部都是以劉繼業的殘敗而告終。例如劉繼業與宋軍大将黨進戰于太原城下,即被黨進以少擊衆,大敗,劉繼業先是躲在壕溝裡,然後靠城上垂下的繩索才得以逃生。以這樣狼狽的戰績,不知因何稱為“無敵”?而在史籍《續資治通鑒》中,僅僅提到劉繼業在太原城頭苦戰防守,甚至在北漢君主劉繼元投降以後,他仍在堅持戰鬥。後來直到宋太宗趙匡義派劉繼元親自招降,劉繼業才大哭着解甲歸降。

據說,北漢政權滅亡後,國破無本,無本(根)者何以為木(樹)?因此楊重貴遂将自己的姓氏拆開,令子孫們去“木”改姓“易”氏。

一個屢戰屢敗的将軍,後來竟然成為北宋王朝的忠烈家門,這個傳說很是具有離奇色彩,隻能是非常有政治意義的文學作品。因此,至今還沒有易氏族人稱自己就是楊重貴的後代。

另外“易”與“昜”兩個字的讀音和字義皆不相通,“昜”實際上就是古“陽”字,所以,該易氏來源之說,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第十個淵源:源于其他少數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今彜族、水族、苗族、納西族、侗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易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易氏,世代相傳至今。詳實情況,待本書筆者進一步考證之後,再予以補充刊載。

得姓始祖

姜尚(姜太公、姜子牙、呂尚)、畢萬、易牙(雍巫、饔巫)。

遷徙分布

易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九十三位,屬于大姓系列,人口約二百二十八萬兩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19%左右。

易氏最早的發源地為今河北易縣一帶和山東、河南間地。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