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又豈是小雨紛紛,幽靜的山林裡,耳畔隻剩下雨珠滾落的聲音,上天将思念混為雨,寄給大地下的“人們”,雨,隻會越下越大。
放假的第一天,一大早她們便匆匆忙忙地趕去高鐵站,準備回去B市宜德縣掃墓。
高鐵像一條白色的巨龍載着乘客飛奔向前沖!窗戶像一台照相機把美景一張張地拍了出來。在春天的陪伴下,一會兒就到沁歡的故土宜德。
下午,老一輩領着趙熒她們組成一個大隊伍,拿着紀念品和鐵耙之類的工具,去上墳,一片片綠色的麥田像一塊塊綠色毛毯鋪在春天的田野上。
春風輕撫着麥浪,麥浪波向遠方。黃黃的油菜花和白白的蘿蔔花還有淡紫色的大豆花給田野添加了幾抹顔色。走過長滿小草的田埂,她們小心翼翼地走到田埂對岸,因為兩邊都是養蝦的池塘。水像一面大鏡子倒映着藍天、白雲和一棵棵大樹。
拜祭祖先的時候要點香、燒黃紙,最後還要添加新的土……
易沁歡心中五味雜陳:在墓碑前,看着媽媽手捧着爸爸的照片,眼神裡流露出深深的思念與無盡的哀愁。
她輕撫着照片上爸爸微笑的面容,回想起那些逝去的時光。
小時候,爸爸總是最疼愛她的人。每當放學回家,門口總會準時出現他那熟悉的身影,手裡拿着她最愛的零食和玩具。晚上,他還會親自輔導她功課,教她如何克服難題。那些日子,雖然簡單,但卻充滿了溫馨和快樂。
可是,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奪走了她親愛的爸爸。那一刻,她的世界仿佛崩塌了。
從此,她學會了堅強,學會了獨立,也學會了在淚水中成長。
趙熒在一旁看到了沁歡的悲傷,輕輕拍了拍她的肩膀,安慰道:“孩子,你爸爸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留給我們的愛和教誨會一直陪伴着我們。我們要學會放下心中的傷痛,繼續前行。”
沁歡擡起頭,看着媽媽充滿慈愛的眼神,心中明白媽媽也是同樣的思念爸爸。
她緊緊握住媽媽的手,兩人一同默哀片刻,然後一起清理了墓碑周圍的雜草,獻上了爸爸最喜歡的花。
逝者已去不可追,請君珍惜眼前人。清明墓碑前,無限的感傷将被抒發,祭祀者的淚珠将串成一段段濕漉的回憶,暖春的微風抹不淨傷感人的眼睛。
人生漫長的旅途不會停歇,宗脈的延續是一串加粗的省略号,老人的白發便是清明節最醒目的問号,孝順與贍養是唯一正确的選擇,是炎黃子孫對清明的最佳诠釋。
讓孝敬之心日日在,堅持善待自己的父母與老人,在暖春四月的某個清明,立于拂起萬千愁緒的細風中,才不至于面對死氣沉沉的墓碑,空餘幽幽的哀歎和無邊的自責,背負一團心冷在風裡哀号盤旋。
曆史知識小補充版塊:易姓溯源
第一個淵源:源于地名,出自古代易州有易氏部落,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
有易氏,屬于以易水河為氏。古易水在今河北省西北部,大清河上源支流,有北易河、中易河、南易河三支,均出自古冀州之地,今河北省易縣境内,彙合後入南距馬河,東南流注大清河。
相傳,黃帝時代有一支遊牧部落有易氏活動于易河流域,曆經堯、舜、夏、商,一直活躍在華北地區。商王朝後期,“殷主甲微假師于河伯以伐有易”,可見有易氏部落在當時仍是北部地區的一支強悍部落。
其部落因居住在易河流域而稱有易氏,有易氏的後裔在後來皆省文簡化為單姓易氏,至今至少有三千年以上的曆史了。
第二個淵源:源于姜姓,出自姜太公後裔,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姓氏考略》所載,春秋時期,姜太公的後裔中有人被封于易州(今河北易縣),他便以封邑名稱為姓氏,稱易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河北易氏。
第三個淵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十五子畢公高之後,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
該支易氏源出姬姓。周文王姬昌之十五子畢公高,其後代畢萬在晉獻公姬佹諸(公元前676~前651年在位)屬下為大夫。
晉獻公十六年(公元前660年),晉國以“趙夙為禦,畢萬為右”,攻滅了小國霍、耿、魏,畢萬在戰役中居功甚偉,因此晉獻公把魏邑(今山西芮城、榮河一帶)封賞給了畢萬,并封他為大夫,成為戰國時期魏國的先祖。
在畢萬的後裔子孫中,有人食采于冀州東境的易水流域,其子孫遂以水名為姓氏,稱易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桓公寵臣雍的封地,屬于以先祖封号為氏。
據史籍《尚友錄》、《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等的記載,春秋時期,齊桓公姜小白的寵臣雍巫(饔巫)受封食采于易邑(今河北雄縣趙北口一帶),他擅長庖廚,餐飲制作手藝精湛無比,加上善于逢迎,所以很得齊桓公的歡心,世人稱其為易牙。由于有人指出雍巫是狄族人,因此又被稱作狄牙。
易牙和豎刁(豎貂)兩位寵臣、以及原來衛國太子姬開方三人關系密切,與賢相管仲、鮑叔牙同時在齊桓公手下作事。
易牙作為廚師,最有名的故事就是“殺子烹獻”。史書記載,齊桓公對易牙的烹饪技藝頗為贊賞,但日子一久,也難免會産生落套的感覺。就在齊桓公吃膩了各種口味後,順口唠叨了一句“不知人肉味何?”,易牙便将自己的兒子殺了,烹調成美味肉羹進獻,齊桓公吃了以後感覺十分鮮美,連連誇獎,問易牙是怎麼做的,易牙回答“殺子以烹”,着實使齊桓公感動。
但管仲在逝世前尖銳地指出:“人之常情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易牙既然能如此殘忍地對待自己的兒子,又怎麼會愛國君您呢?此人連自己的兒子都能殺之以求寵,無疑與豺狐無異,後必亂國!”
管仲和鮑叔牙死後,易牙與豎刁(豎貂)等寵臣乘齊桓公病重之際,活活餓死了齊桓公。之後易牙、豎貂、開方三臣專政,發布了戒嚴令,因此齊桓公死後兩個多月都沒有人埋葬,以至于蛆蟲泛濫,都爬到宮門外。齊桓公不聽管仲的勸告,泱泱齊國之尊,春秋第一霸主,竟然淪落到了屍體用楊木門闆遮蓋的慘況。
齊桓公原來有三位夫人:王姬、徐姬、蔡姬,卻都沒有生子。因此齊桓公又娶了六位如夫人(妾妃):長衛姬,後生了公子姜武孟(公子無詭);少衛姬,後生了公子姜元(齊惠公);鄭姬,後生了公子姜昭(齊孝公);葛嬴,後生了公子姜潘(齊昭公);密姬,後生了公子姜商人(齊懿公);宋華子,後生了公子姜雍,六位如夫人各育有一子。
當時,齊桓公和管仲皆喜歡鄭姬所生的公子昭,還把他托付給當時以仁著稱的宋襄公子茲甫,欲立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