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英見他似比上回見時又黑瘦的不少,随口問了句:“餘伯伯,您這是打哪兒回來?”
餘淮安伸手拍了拍騾子背上馱着的挑框,笑道:“這不是正巧趕上收蠶繭的時節了嗎,我去附近幾個鎮上走了一趟。”
姚英目露驚喜道:“您這是打算東山再起,重新在蜀地開一家绮羅坊嗎?”
餘淮安苦笑着搖頭。
“洛陽一亂,将我家大半數家财都卷進去了。南逃路上更是丢的丢,打點的打點。賢侄女,實不相瞞,如今我手裡剩的本錢也不多了,勉強夠一大家子吃穿。”
“如今我在城東的李記綢緞莊做事,承蒙東家看得起,提拔我當了個小管事,管管這生絲采辦的買賣。”
姚英點點頭,征詢過他同意,湊上前瞧了瞧,框子裡的蠶繭有大有小,顔色有深有淺,問他多少文收的。
餘淮安伸手比了個數。
二十文,倒也符合行情。
實際上這樣成色的繭子,農戶們賣給行商隻要十五文,行商們再加價五文賣給他們。
這都是不成文的規定。
多出來的這部分價錢省去的是挨家挨戶跑的繁瑣,也避免了因為跟村民們不相熟,聽不懂鄉音等問題。
隻是行商們收上來的繭子成色參差不齊,回去還得花些工夫篩選一番。
姚英也是想到了這一層,又問:“我家今年也養了一批春蠶,出的繭子個頭大,顔色白,您看最高能賣到什麼價錢?”
餘淮安聞言眼前一亮,撫掌道:“丫頭,你先領我去瞧瞧。”
姚英帶着人上門驗過貨。
餘淮安一看果如她所言,沈家出的繭子個個飽滿,色白,是一等一的好繭,其中還有不少雙宮繭。
所謂雙宮繭便是兩條或是兩條以上蠶一起結出來的繭子,這樣的繭子抽出來的蠶絲線比不同的繭子更粗,更有韌勁兒,織出來絲被也更暖和、蓬松。
當即開出了三十文一斤的價格,比市價還多出了五文。
九十六斤繭子統共多賣出了480文。
餘淮安奔走幾日終于收到了滿意的蠶繭,臨行前不忘囑咐她多幫自己留意,看看左鄰右舍手裡還有沒有這樣品相的好繭,回頭再聯絡他上門收取。
同樣的品質,他均開出比市價高出五文的價格。
省去行商從兩頭賺取的差價,都還有賺頭。
姚英挨家挨戶問過了,今年年生好,地裡的桑葉長勢喜人,養出來的蠶也好,結出來的繭子自是差不了。
左鄰右舍們聽說她有收繭子的好門路,管事的人厚道,既不缺斤少兩,也不壓價,都托她幫忙問問。
其中最積極的要數柳嫂了,柳嫂家男人長時間不在家,地裡種的糧少,桑葉多,喂得蠶也多。
趙老太太跟沈母一樣,都是心細之人,将蠶照料得很好,結出來的繭子也是又大又白,上稱一稱,足足有一百二十六斤重,比姚英家裡還多出三十斤。
不僅如此,柳嫂娘家柳家莊的人也養了不少蠶,家家戶戶手裡的蠶繭沒有百八十也有五六十。
姚英帶着柳嫂去李記綢緞莊走了一趟,将桐花巷與柳家莊的情況跟餘淮安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