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橫濱港爆炸案——敵方全滅,己方物資損失:5根鋼管。
15歲,鎮壓海外勢力TREAKS——敵方首領死亡,得力幹将被勸降歸順。
……
太宰的嘴角勾起一抹近乎惱火的笑。
完美得讓人作嘔。
他當然可以做到同樣的效率——甚至更快。但弗吉尼亞當時的每一個決策都精準得像機械,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利益,仿佛她天生就能看透所有變量的終局。而他?他更喜歡在任務裡加點“趣味”,比如讓目标在死前多掙紮一會兒,或者故意留下點破綻看看能引發多少連鎖反應。
難怪森先生縱容她……
可,恰是因為如此,有個問題才時不時劃過他的腦海:弗吉尼亞到底想要什麼呢?
她早在剛加入黑手黨那會兒就已經有實力、有手段,根本不需要依附于黑手黨,尤其是不需要屈居于森先生之下。但她卻甯願處理那些堆積如山的文件,讓自己手染鮮血。
而從現在她的狀态來看,她根本沒有野心,她所做的一切對她來說就好像是無意義的忙碌,無意義地生活。
他原以為是織田作改變了她,可她的能力完全可以與織田作一起脫離黑暗過平靜的生活……
弗吉尼亞的日常僞裝趨近于完美,但太宰的觀察力遠超常人,還是注意到了她身上若有似無的矛盾點。
盡管如此,他下意識地回避去深思,而是用“她與森先生有交易,因為太強所以正在玩模拟經營遊戲”等等理由搪塞了自己,要說原因,他同樣拒絕去思考。
他無意識地嗤笑一聲,指尖落在了那份他費了些功夫破譯了弗吉尼亞個人櫃密碼才拿出來的文件上。
黑手黨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黑曆史存檔以及——
《關于太宰治的心理評估及幹預建議》
翻開第一頁,他的瞳孔驟然收縮。
“太宰治,16歲,異能‘人間失格’。
核心動機:驗證‘人性本惡’。
近期行為分析:
- 自殺頻率提升(測試他人反應阈值,自殺傾向源于對‘存在’的焦慮,而非單純的痛苦逃避);
- 刑訊手段升級(驗證痛苦與人性關聯);
- 對中原中也的挑釁行為(需關注是否含自毀傾向)。
幹預方案:
- 任務分配增加邏輯博弈類,增加高難度任務占比,刺激競争意識,利用其勝負欲轉移注意力(消耗過剩智力及精力);
- 定期制造‘意外’變量(如錯誤情報),觀察其應變能力
- 限制與易引起其負能的對象單獨會面次數(例如首領、适當限制刑訊時間);
- 定期誘導投喂甜食(厭惡甜食、腸胃不良、絕食自殺,血糖過低易誘發極端情緒)。
附加建議:允許其接觸部分機密檔案,滿足窺探欲以避免更危險的探索行為。”
太宰的呼吸微微一滞。
……原來如此。
那些看似偶然的任務安排,那些偶爾沒有阻攔任由他偷走的甜點,甚至森鷗外某次意味深長的“太宰君最近很忙啊”——全是被她計算好的。
他的手指無意識地收緊,紙頁邊緣皺起細痕。
毛骨悚然。
……但興奮到指尖發麻。
他低笑着,手指卻貪婪地撫過那些文字,仿佛在觸碰某種隐秘的聯結。
你連我的“自由意志”都要算計嗎,前輩?
最令他戰栗的是——
他居然為此感到一種扭曲的竊喜。
因為這意味着,在弗吉尼亞眼中,他不僅僅是“港口黑手黨的太宰治”,而是一個值得她耗費心力去解析、去幹預的“特殊存在”。
離開前,太宰拷貝了幾段記錄。
肮髒、完美、毫無破綻……
——你和我,果然是一樣的。
同時,太宰意識到,自己此刻的憤怒、興奮、甚至“想要報複”的沖動都可能早就在她的預測中,被歸類為「幹預方案第X階段的預期反應」。
這種“無限遞歸”的猜疑讓他幾乎窒息又因為未知而叫他欲罷不能。
“你說我不需要你的救贖……”
“真是虛僞透了,弗吉尼亞。”
值班人員的腳步聲從走廊盡頭傳來,太宰迅速将拷貝的文件塞進風衣内側,最接近心口的位置。
在他将這份檔案放回去的最後一眼,他注意到這份心理評估的總頁數與頁碼對不上,似乎缺了最後一頁。
不過今天顯然不是探究的最好時機。
與此同時,總部頂樓。
弗吉尼亞站在落地窗前,指尖輕敲着剛收到的她為自己放置于檔案室的特殊保險箱設置的警報通知——檔案室個人櫃異常訪問:太宰治,23:47
她垂下眼睫,哼着歌将糖紙折成紙鶴,放進裝滿同類紙鶴的玻璃罐。
罐底隐約可見幾個被反複折疊又展開的紙團,赫然是與太宰手裡的《關于太宰治的心理評估及幹預建議》 材質相同的紙張,上面寫着:
備選方案C:若他在戲劇落幕前仍無法錨定生存意義,則——
後面的字迹已被墨水塗黑,隻剩最後一行清晰的小字:
讓他恨我。
——這才是她所有算計中,最殘忍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