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皇帝如今重病,太後下令,宮中不許宵禁,要嚴陣以待,為皇帝侍疾,所以一路上總有三三兩兩的宮人流轉于宮道之上。可她卻總覺得,這倒像是在告知三宮六院,搬好小闆凳,等着皇帝死似的。
天光漸亮,白晝即将與夜晚交替,像是沾了水的毛筆點在濃黑的墨中,灰與黑融在一起,帶着灰淺淺的霧白色的光向外蔓延擴張出去。
穗歲将司徒灼置于一葉舟内,用靈力封印,收入魂袋中。期間又收了幾道魂,今日沒了和鬼聊天調笑的心思,索性大手一揮,甩出勾魂索将他們挨個都收進了魂袋。
粗略的算了算,今日靈力消耗巨大,距離她能驅使一葉舟直通不枉城那一日又遠了些,往常她拘魂過後,為了不消耗靈力,總要過了城隍廟才能到地府,誰知道省到如今,也還就那樣。
今日為了拘魂,損失大量靈力,又為了一個凡人動用一葉舟,相當于什麼也沒落下,還虧了不少。
穗歲歎了口氣,男人誤我啊!
然後手裡甩着拘魂索,将一路上的死魂盡數收入魂袋中,前往城隍廟。
*
蓉城地處江南,是個名副其實的魚水之鄉。
宮外緊鄰着一片鴻湖,沿岸綠樹成蔭,小橋流水人家隐匿在湖的兩岸。橋東邊,向陽處,還停着一排烏篷船,在微亮的天空下随着湖面輕輕晃動着,打眼望去,充滿生氣。
城隍廟在城東,廟前有棵歪柳樹,穗歲乘着清晨的霧氣行至廟前,空氣中幽幽傳來淡淡檀香,給人一派安甯之感。
凡人信奉神佛講究一個心誠則靈。此時天光雖還未大亮,就已經有三兩香客順着那袅袅檀香前往廟中拜神了。若有乘坐轎辇的,走到歪柳樹前,也必定要将轎子停靠在柳樹旁,然後徒步拾階而上,以表誠心。
若是四時節氣時分,這裡更是殿前香煙滿庭,殿外遊人絡繹不絕。
當今太後極信鬼神之道。
所以即使是小小一間城隍廟,也是香客不斷,香火旺盛的。
廟裡供奉着各路神仙,城隍廟裡盛滿了百姓們的願望與期待。
說到太後。
幾月前,有位方外遊士雲遊到此,不知怎的,就得了如今皇後的幼女平陽公主的召見。
平陽公主深得太後寵愛,經她引見,那方士搖身一躍攀上了咱們這位皇帝的親媽,于是便常常被召進宮中為太後講經論道。
如今太康皇帝病重,國天監如同虛設,天師府也被冷落,連一月前的祭天法事也被太後一手按下,承交給了那位方士。
可見其不一般。
穗歲一介鬼差,自然是對于凡間諸事不甚了解,也大可不必了解。
自然不知道那位方士便是方才從黑白無常手中逃走的大妖。
陰差常年與鬼魂打交道,世間俗事知道的也不少,但大多都是些什麼東家長李家短的老生常談。
穗歲雖不知這個憑空而來的方士,但她卻知道那個二度逃走的妖,以及那個與妖有關的少年,可以從城隍手中的凡人名冊中找到那個被囚于宮廷的司徒灼。
這也是她費力氣爬上竹林,進入城隍閣的原因。
城隍作為剪除兇惡,保國護邦之神,凡有城池之處,必有城隍神。
他們掌管着一方土地的生死禍福和善惡功過,還并領着所管區域的陰間亡魂的名冊和通往地府的黃泉路。
民間對于城隍,也就是土地神的信奉程度很高,上至鄉紳富豪,下至平頭百姓,節氣祭日都回來城隍廟中拜上一拜。
蓉城建都後,當地的鄉紳富豪聯合天府官員們,合力重新修建了這座城隍廟。将其址選在了城都東邊,背靠護城河的一座山林中。從這片山上遙遙望去,所見之處是整個都城内除皇宮國寺外,最囊括全城的廣闊之景,幾乎将蓉城五坊七鎮環抱其中。
這也寓意着城隍保佑一方水土,安定一城的好意頭。
蓉城的城隍,前身是還未遷都時的土地,是個十世大善人。據說為人溫和,性情沉靜,是個情緒極其穩定之人,穗歲雖然總是途徑城隍借路前往黃泉,卻未見過其真容,想來應該是和蘇伯懿差不多的吧。
城隍神喜靜,他和一般的城隍不一樣,并不居于神像中,反而将真身安置在廟後的一座山林裡,這座山林不大,其中的制高點處,是一座十分樸素的小院子,後面還挨着幾畝郁郁蔥蔥的竹林。
從院子前面望去,整個城隍山廟盡收眼底,一覽無餘。
高高的石階上,有零零散散的凡人陸續而來。
山間薄霧漸散,林中鳥雀鳴叫,一日初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