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身上繩索未除,走得十分踉跄。玄甲軍也沒有憐香惜玉之情,直接将楊曉往地上一摔,楊曉就這麼被迫跪在了李世民面前。
“亂臣賊子!”楊曉雖然被摔得不輕,卻依然叫嚣着,“等陛下回來,我一定要殺了你們全家。”
“放肆。”
李世民冷笑:“殺了我全家?”
“對!你這個亂臣賊子,竟敢坐龍椅,你是要謀反嗎?謀逆之罪罪當誅滅九族,你有幾個腦袋夠砍的。”楊曉大聲罵道。
比起貞觀朝臣,天寶朝臣中被楊曉欺負過的人頗多,對楊曉的恨更為深刻:“放肆,放肆,你知道坐在上守的是誰嗎?”
“我管他是誰,我姑媽是貴妃,我爹是宰相,他就算是親王又如何。”
好言難勸該死的鬼,天寶朝臣們也沒有那麼好心。
李世民笑得燦爛:“我聽說你在大庭廣衆之下說皇帝出逃。”
“關你什麼事?”
“你承認了就好。”李世民對着房玄齡招手:“玄齡,幫我寫份教令。就寫,此人當衆擾亂軍心,明日午時斬首示衆。”
“你敢殺我?”楊曉震驚,“你敢殺我!你知道我是誰嗎?我……唔……”也不知是誰下了黑手,他被人踹了一腳,踹在了某些極為脆弱的位置上,頓時疼得弓起了身子,一扭一扭的,像蛆。
貞觀朝臣們完全反應不過來,就連李世民也隻是道:“下次不許了。”
接着就是走流程。
雖說是以秦王教令的名義下達,但走的流程和聖谕沒有區别。
根據禮部侍郎的意見,衆人按照《唐律疏議》中記載的,由貞觀中期拟定的聖谕下發流程,秦王教令最後由尚書左仆射房玄齡拟制,尚書右仆射杜如晦監理,中書省長孫無忌審核,門下省長官還空置,就由吏部尚書長孫無忌代為下發。
根本不等楊曉反應過來,秦王教令已經通過了聖谕該走的所有流程。
楊曉沒有機會再多說什麼,又被人堵住嘴拖了出去。
對此,李世民還頗有閑心的贊道:“《武德律》還是有點太簡單,按照那什麼《唐律疏議》的規定,确實能降低不少濫發的問題。”
“對了,給我準備一件黃袍,還有聖駕儀仗也拿出來,後天午時放到太極宮門口。”臨了了李世民突然又道。
“啊?”天寶朝臣心中一驚,不是剛說不稱帝嗎?
“啊什麼啊,快去準備,我準備用這些東西扮一下你們的聖上。現如今長安城裡面流言滿天飛,有什麼比皇帝親自出面監斬貪官更能安撫人心?明天你們也得到場,陪我演場戲,誰要是露餡了,我拿他是問。”
天寶朝臣松了一口氣。
李世民終于忍不住大笑道:“你們究竟都在想什麼啊。”
在貞觀天寶朝臣們的賀詞中,雜燴朝第一次朝會到此圓滿結束。
李世民終于是盤清楚了天寶朝廷是個什麼情況。
先不說細節上的問題吧,就說現在,天寶朝臣中,文臣最高有一個禮部侍郎,武将最高的竟然就是京兆尹崔光遠,人員缺乏程度簡直令人發指。
這也導緻了秦王府衆人的負擔極重。
這也沒辦法,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嘛。
李世民那叫一個頭疼啊,他什麼時候為人發過愁啊?
朝會隻拟定大方向,真正執行的細節都是在私下商量着決定。
攻打潼關的事情指望不了天寶朝臣們了,秦王府就直接不帶他們玩了,到了六月十四日晚上,自己自覺加班加點地開起了小會。
哦,當然還是帶了崔光遠來的,畢竟名義上還是他掌控剩下的那一點禁軍。
除開在各處城門鎮守的人,其他人全都聚集到秦王府。秦王府内,早已擺好桌子,随着衆人進入後,點燈,上菜。
衆人忙了一天也沒吃上什麼熱乎飯,現在都餓的如狼似虎,不管不顧地瘋狂炫飯。
時間不能浪費,李世民邊吃邊開啟話題:“據守長安不是長久之計,潼關是長安門戶,叛軍占據潼關就是劍懸在長安頭上,随時都會落下來。潼關必須打回來,諸位有什麼好的意見嗎?”
程知節咽下一口肉,道:“咱們人是少了點,守城問題不大。對面叛軍講究一鼓作氣,若是第一次攻不進長安,進入割據戰,就是我們的天下了,哈哈哈哈哈哈。”
“守城确實不是問題,但是就這麼守下去反而會失了先機。”長孫無忌如此分析道,“隻是潼關易守難攻,還記得殿下說上個月唐軍大敗而歸,打沒了二十萬,元氣大傷。現如今叛軍士氣高漲而我唐軍士氣低迷,若是對方用圍而不攻以逸待勞的疲軍計,我們會被憋死的。”
李靖也發表意見:“潼關失守,長安危若累卵,固守傷害太大,殿下不考慮放棄長安,另尋支柱嗎?”
“若是給我半個月,我肯定也會這麼選,我還會安排官吏百姓有序撤退,能帶走的帶走,帶不走的銷毀。但是現在的形式,如果撤了,好不容易打起來的士氣又會掉下去不說,百姓要遭多少罪。”
李靖連連歎氣。
“我們要做好最壞的準備。”李世民問房玄齡,“玄齡,長安的糧草可以供多久。”
房玄齡答道:“若是省着點,粗略算下來能夠長安全城敞開用三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