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衣主簿戰戰兢兢道:“回太宗陛下的話,戶部……民部尚書楊國忠,民部侍郎楊曉,還有民部各司郎中,員外郎,均随陛下西狩,現在就剩下我和另一個主簿了。”主簿戶部民部說的都要咬舌頭了。
民部空了,那許多事情都問不了了。主簿能知道什麼啊?李世民不至于揪着一個主簿了解情況:“既如此,玄齡,你以前管過糧草,先代領民部尚書職,所需人等許你便宜行事。你先把糧草兵器盤算盤算,給我個數。”
房玄齡拱手領命。
忽略掉綠衣主簿快要冒星星的臉,李世民繼續道:“好,那麼這件事就先這麼定了,接下來說第二件事。”
“天下無二主,我與我的臣屬也有離開之日,所以我在這裡不會稱帝。因此,你們對我稱殿下即可,不要讓我再聽到太宗陛下,太宗文皇帝陛下這個稱呼。”
他在得知自己的谥号是“文”時,确實很高興。
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文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
“文”字是最高等級的美谥。
但是天天聽人稱呼自己的廟号谥号,也挺鬧心的。
“陛……殿下也有離開的時候?殿下不能不走嗎?”一位天寶朝臣問道。
李世民微笑以對:“我是從我的大唐過來的,一直留在你們這兒,我的大唐怎麼辦?”
“……好吧。”這位天寶朝臣委委屈屈。
貞觀朝臣不由側目:他們好像不太喜歡他們的皇帝啊。但是,那也不能搶我們的殿下!
當然,這樣處理李世民與李隆基的關系,還是會有很大的問題。
“殿下,那我們該如何對待當今這位陛下?”長孫無忌替貞觀朝臣們問出了這句話。
李世民回答道:“我也想過了,禮節上以天子之禮待之,不可逾矩。但他的聖谕嘛……”話是沒說完,但是意思已經到位了。反正你們也不會聽的,聖谕什麼的,也就沒什麼用處。
貞觀朝臣們點點頭,覺得勉強可以接受。
“然後就是中樞空置的問題了。皇帝帶人跑了,但是朝廷還得運行下去,如今三省六部到處缺人,後面的,你們有什麼意見?”
天寶朝臣又開始唯唯諾諾,不敢說話。
“說話!别在那裝啞巴。你們就當自己是我的臣子好了,不要有什麼負擔。”李世民不由地扶額。
隻是李世民對于自己成為皇帝的事情欣然接受,但天寶朝臣們對于成為太宗陛下的臣子,一時還是有點反應不過來。
這群人就你推我我推你,推的貞觀朝臣們都煩了:“至于嗎?”
至于啊祖宗們,你們都是大佬,我們隻是一些小官啊,這種事情正常來說我們是不參與的。
還是在場官職最高的禮部侍郎出列道:“我們全聽憑殿下處置。殿下與各位前輩開創貞觀之治,不如就按照貞觀時期您執政時的班底來組建吧。”
好一個我抄我自己。
李世民與他的屬下們還沒翻史書,本來是是隻知道自己赢了,現在不僅知道了自己的年号與自己經過曆史檢驗的人事安排,還知道自己幹的那不是一般的好,好到後人都認可。
聽到這些,貞觀朝臣們非常開心的加入了讨論。
兩邊大雜燴們一商量,就按貞觀來。
貞觀天寶雜燴朝臨時班底新鮮出爐。
房玄齡代尚書省左仆射兼民部尚書,杜如晦代尚書省右仆射兼兵部尚書,長孫無忌代中書令兼吏部尚書,最重要的寫出來,其他暫不贅述。
隻是在門下省長官侍中這個位置上,李世民一時間找不到合适的人,而天寶朝臣趁機提出了一個人:“殿下不若讓魏征魏大人代任侍中。”
“魏征真的這麼重要嗎?”李世民真誠提問。
天寶朝臣們也沒想到太宗陛下會問這問題,一時間卡了卡。
還是那位禮部侍郎說話:“殿下,您與魏征是後世明君賢臣的典範。您說,魏征如鏡,照之可以明得失。”
“我對他的評價這麼高?既如此,我也可以給他機會。”李世民十分苦惱,“但是他現在效忠的還是太子,我沒時間了解他的心思,更沒空考察他的能力。”
禮部侍郎膽子也大了些,一拱手:“陛下不若交給我?臣雖無能,但口才尚可,讓臣去請魏大人可行?”
“可,全權交給卿了,準你明天去秦王府見魏征,若是有什麼困難就去找輔機。”李世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迅速寫下手教,蓋下秦王印交給禮部侍郎。
這可把禮部侍郎激動壞了:“多謝陛下,啊不,多謝殿下。”
天寶朝臣們也逐漸開始熟悉起李世民的執政風格,開放,包容,高效,精确。
開元時候的老臣隐退的隐退,緻仕的緻仕。這群留下來的人,不是在李林甫時期入仕的,就是在楊國忠時期入仕。
他們沒有體會過開元初期的開明。他們體會的朝堂,隻有天寶的黨同伐異。
如今他們還是第一次見李世民這樣的風格,一時忍不住将兩位帝王做對比。
當今真是比不上太宗陛下啊。
現如今,他們竟然也放開了些。有人問道:“殿下,那我們要和陛下聯絡嗎?”
剛熱鬧起來的朝會頓時冷了下來。
那人頓時有些拘謹,連忙請罪:“臣說錯話了。”
“不,你這個問題提的很好,你說的是件事,是件大事,是件涉及到江山社稷穩定的事。”李世民贊揚道,“老實說,我也沒想明白是否要和皇帝聯絡。現在我用的秦王名号,本應當由皇帝封賞。但是我沒有避開李世民這個名字,他遲早會知道的。我們兩見面就很尴尬了。論輩分,我是祖宗,他是孫子。論位置,他是皇帝,我是宗王。”
“這事難辦呐。”
天寶朝臣們忍不住心中吐槽:那是你不讓喊,不然你永遠是太宗文皇帝陛下。
代領禮部尚書的高士廉解圍道:“殿下,事有輕重緩急,此事雖重,但緩,可容後再議。”
“高大人說得對,此事容後。那我們說最後一件又重又急的事兒,我們先見個人。”李世民吩咐道,“帶上來。”
衆人聽見幾聲金戈碰撞之聲,擡頭,就看到兩個玄甲軍架着楊曉進入殿内。